《廣韻》爭議小韻的遺留讀音問題

(本頁面發佈於 2024.11.9,最後更新於 2025.2.16)

爭議小韻整理表2023年初後停止更新,其後的爭議小韻整理進程請見:

爭議小韻整理工作至此可以宣告結束,遺留讀音問題的小韻尚有19個,本頁面列出。其中3個(566㺗、1281𧿲、3406䔾)在本頁面發佈後已確定。整理工作結束後又新修改小韻1個,在頁面末尾列出。

切語存疑

(1)597𤜼崇⟨?⟩玄⟨?⟩章開三陽入tjyak

《廣韻》「𤜼:獸似豹而少文。」

周祖謨《廣韻校勘記》(1938)指出此字爲「犳」之訛。

《集韻》灼小韻(職略切tjyak)「犳:獸名,出隄山,狀如豹而無文。」

(《山海經》「隄山有獸,其狀如豹而文首,名曰狕。」)

反切下字「玄」爲先韻,似按照「盷」(ghwen)等字注音,但反切上字「崇」來源不明。反切暫校爲問號。

(2)1422花⟨?⟩夥⟨黠⟩見開二山入keet

《廣韻》「扮:亂扮也。」

之前切韻系韻書無此小韻。

《集韻》「扮:虎買切。亂也。」

布之道(2022.5.2之前)指出此字當爲「扮〈扴〉:亂(乱)〈刮〉扮〈〻〉(也){也}。」

被褐(2022.5.2之前)指出反切下字「夥」爲「黠」之訛。

《廣韻》3436戛小韻(古黠切keet)「扴:揩〈指〉扴物也。」

《切三》「扴:指圿〈扴〉物。」

《王三》「⿰扌𬌩:指〻(扴)物。」

《王一》「⿰木𬌩:栺〈指〉⿰木𬌩〈扴〉物。」

《王二》「扴:⿰扌𭾜〻(扴)物。」

《篆隸萬象名義》「⿰扌𬌩:公八反。刮丶(也)。」

《新撰字鏡》「扴:古黙〈黠〉反。指〻(扴)物。」又「⿰扌⿱人力、扮:二形作。分〈公〉八反。刮也。」

宋本《玉篇》「扴:公八切。刮也。」

《集韻》「扴:《說文》亂〈刮〉也。」此爲「刮」經「乱」訛作「亂」的實例。

《龍龕手鑒》「扮:俗。扴:正。古八反。手指搔物也。二。」

《正字通》「𢪅:扴字之譌。舊註音甲。手指搔𢪅物。與扴義通。改作𢪅,分爲二,非。」

暫將其校爲與「扴」同音,但反切上字「花」從何而來尚不明。

(3)1420丈⟨?⟩夥⟨黠⟩見開二山入keet

《廣韻》「㧳:攙㧳㧳物,出《聲譜》。」

之前切韻系韻書無此小韻。

布之道(2022.5.2)指出此字釋義爲「扴」的釋義「指〻{〻}物」之訛。

unt(2024.11.9)指出「㧳」爲「扴」與釋義「手指〻物」首字「手」字被當成一字的結果。

暫將其校爲與「扴」同音,但反切上字「丈」從何而來尚不明。unt(2021.7.6)曾猜測「丈」爲「火」之訛,從而與扮小韻(花夥切)同音,但「花」也可疑,暫不校。

(4)1423a求⟨?⟩蟹定開二佳上deeq

《廣韻》「箉:竹具。用之魚笱,竹器也。」

之前切韻系韻書無此小韻。

《集韻》「𮅦:杜買切。取魚竹器。」改爲定母。

又《集韻》䈆小韻(deejq)「䈆、簤:徙〈徒〉駭切。竹器。或从買。」

《集韻》大小韻(徒蓋切dajh)「䈆:海隅謂籃淺而長者曰䈆。」

此詞在吳語區廣泛使用,讀定母上聲,韻母相當於蟹攝二等或泰韻(如 [da]),可知《集韻》音可靠。

此音無對應的合法切韻音系音節,暫依《廣韻》取deeq音,但反切上字「求」從何而來尚不明。楊軍《韻鏡校箋》(2007)認爲是「直」之訛,然而「直」爲澄母。暫不校。

(5)3406矛⟨予⟩割匣開一寒入ghat(已確定)

《廣韻》「䔾:菜,似蕨,生水中。」反切澤存堂本作「矛割切」,元泰定本、明本作「予割切」。

之前切韻系韻書無此小韻。

《篆隸萬象名義》「䔾:餘割反。似蕨,生水中。香草。」

宋本《玉篇》「䕣:餘割切。似蕨,生水中。」

《集韻》曷小韻(何葛切ghat)「𦼰、𦼵、䕣:水艸,似蕨,可啖。或从毼、从褐。」

又遏小韻(阿葛切qat)「䔾:菜,似蕨,生水中。」

反切上字「予」龍宇純《廣韻校記》(2015)曾疑爲「于」之訛,小韻音ghat

楊軍《韻鏡校箋》(2007)曾疑爲「於」脫去右半而訛所致,小韻音qat

unt(2024.11.9)指出《玉篇》系字書反切上字「餘」切非三等時相當於匣母,此反切上字實無誤,小韻音ghat

《篆隸萬象名義》「餘」作反切上字有近300例,切非三等的除「䔾」外有4例:

「𡌑」《名義》「餘經反」,《字鏡》「餘經反」,宋本《玉篇》「戸經切」(gheng)。

「䕸」《名義》「餘戛反」,《字鏡》「胡八反」,宋本《玉篇》「余戞切」(gheet)。

「𥷀」《名義》「餘田反」,《字鏡》「於田反」,宋本《玉篇》「於田切」(qen)。此例反切上字似因前一字「𥮍:餘針反」訛誤,不算。

「𪂉」《名義》「餘国反」,《字鏡》「餘國反」,宋本《玉篇》「音域」(ghweokuik)。

《新撰字鏡》和宋本《玉篇》無「餘」切非三等的更多例子。「余」切非三等僅宋本《玉篇》有1例「麲:余諫切」(gheenh),《名義》《字鏡》無此字。「以」切非三等則未見。

此現象或與《韻鏡》「余」放在三等有關。以母受魚韻影響而靠後,接近云母開口,故可切匣母字。

《康熙字典》「按《唐韻》从楬,《集韻》《玉篇》从褐,今竝存。」

ghat音同「褐」,取此音。反切上字只需改至「予」。

重紐存疑

(6)2050謙琰溪開三A鹽上khiemq
(對比2038𩑳嵰丘檢溪開三B鹽上khyemq

《韻鏡》三等爲𩑳,四等無字;《七音略》三等爲𩑳,四等爲脥;《五音集韻》𩑳在三等,脥在四等。

《廣韻》「脥:腹〈腋〉下。」

《王三》「脥:苦斂反。腹下。」

《王一》「脥:苦𣫍反。腹下。」

《王二》「脥:苦𣫍反。腹下。」

《切韻》無此小韻。

《篆隸萬象名義》「脥:居牒反。頰丶(字)。」(kep

《新撰字鏡》「脥:居𤗊反。頰字。」(kep

宋本《玉篇》「脥:居協切。俗頰字。」(kep

又《廣韻》3864怯小韻(去劫切khyop)「胠:胠篋,見《莊子》。」

宋本《玉篇》「胠:去劫、丘慮、丘閭三切。腋下也。」(khyop

《王韻》《廣韻》「脥」的上聲讀音無出處,疑反切下字「斂」有誤。暫歸A類。

(7)3524𥄎𩖶𣧡烕𦐋吷許劣曉合三A仙入hwiet

《韻鏡》三四等皆爲𥄎;《七音略》三等爲𥄎,四等無字;《五音集韻》在三等。

《廣韻》「𥄎:舉目使人。許劣切。六。𩖶:小風皃。𣧡〈𣧵〉:盡也。烕:滅也。𦐋:小鳥飛。吷:飲也。《說文》與歠同。」

《切三》轄「𥄎、烕、𦐋」三字。

《篆隸萬象名義》「⿱目父:大〈火〉城〈滅/域〉反。舉目使人。火掝〈域/滅〉反。」(hwiethwiaek

《新撰字鏡》「⿱⿺𠃊目六:許劣反。又舉目使人。」

宋本《玉篇》「𥄎:火域切。又火滅切。舉目使人也。」(hwiaekhwiet

《篆隸萬象名義》「烕:許𢙝〈悅〉反。」(hwiet

《新撰字鏡》「烕:許劣反。滅也。」

宋本《玉篇》「烕:許恱切。滅也。」(hwiet

《經典釋文》「烕之:呼恱反,齊人語也。……」(hwiet

《篆隸萬象名義》「吷:休悅反。歠,飲丶(也),有嗃。」(hwiet

《經典釋文》「吷:音血,又呼悅反。……」(hwiet

又《廣韻》3365䬂小韻(許月切huet)「䬂,小風。……䎀,飛皃。」與「𩖶、𦐋」義同。《集韻》「𥄎、𣧡」也有又音在䬂小韻。暗示B類(huet)。

暫依《篆隸萬象名義》和宋本《玉篇》注音歸A類。

一般性地位存疑

(8)355賴諧來開一咍平leoj

《廣韻》「唻:唱歌聲。」

之前切韻系韻書無此小韻。

《廣韻》又1463𨦂小韻(來改切leojq)「唻:囉唻,歌聲。又力諧切。」

《集韻》又來小韻(郎才切leoj)「唻:聲也。」

來母二等略非法,暫依上聲又音及《集韻》又音修正爲一等leoj

(9)566充山昌開三仙平tjhien(已確定)

《廣韻》「㺗:噬也。」

《王三》「㺗:充山反。噬。」

《切韻》無此小韻。

《韻鏡》《七音略》在二等。

《篆隸萬象名義》「㺗:充山反。⿰口茥〈噬〉。」

宋本《玉篇》「㺗:充山切。噬也。」

《集韻》燀小韻(稱延切tjhien)增加「㺗:犬噬也。」

玄應《一切經音義》「如㺗:察閑反。《埤蒼》犬噬也。案噬,猶齧也。字從犬。」(tsrheen)慧琳《一切經音義》同。

「單」聲不應讀莊組,布之道《談切韻系韻書中因反切訛誤累積的誤音》(2024)指出反切下字「山」應折合爲仙韻。

韻圖和玄應《音義》應爲錯誤的折合。取tjhien音,與645燀小韻(尺延切)同音。

(10)757𦚢𠏃於靴影合三C歌平qua

《廣韻》「𦚢:𦚢𩨭,手足曲病。於靴切。二。𠏃:𠏃𠋧,癡皃,出釋典。」

之前切韻系韻書無此小韻。

「𦚢𩨭」qua-khua、「𠏃𠋧」qua-khya似實爲同一詞。字構造不明,暫保留qua音。

(11)758𩨷𩨭去靴溪合三C歌平khua

《廣韻》「𩨷:手足疾皃。去靴切。二。𩨭:上同。」

同上。字構造不明,暫保留khua音。

(12)765𦣛縷𩨷來合三歌平lua

《廣韻》「𦣛:驢腸胃也。」

之前切韻系韻書無此小韻。

又《集韻》攣小韻(閭貟切lwien)「𦣋:臆𦣋,驢馬腹腴。」

《集韻》窊小韻(烏瓜切qwae)「𦞭:𦞭𦣇,驢腹下肉。」、儸小韻(利遮切liae)「𦣇:驢腹下肉。」

不知此字應从「䜌」還是「羅」,暫保持lua音。

(13)1281𧿲止姊莊開三之上tsryq(已確定)

《廣韻》「𧿲:止姊切。」無釋義。

之前切韻系韻書無此小韻。《集韻》亦無。

「𠂔」聲不應讀章組。布之道(2024.11.9之前)疑「𧿲」即「𠂔」(tsryq),《集韻》轛小韻(追萃切trwih)「𨒉、𧿲、𨓫、䢡:足不前也。或從足。亦作𨓫、䢡。」與「𠂔」(止也)義同。

又《五音集韻》㧗小韻(側氏切tsryeq + tsryq)「𧿲:足不前也。」。可證tsryq音。

tsryq音,與1308滓小韻(阻史切)同音。

(14)1310伱聻乃里孃開三之上nryq

《廣韻》「伱:秦人呼傍人之稱。乃里切。二。聻:指物皃也。」

之前切韻系韻書無此小韻。

《新撰字鏡》「你:亦作祢。女履反。汝也。伊万志(イマシ),又支三(キミ)也。」(nriq

宋本《玉篇》「伱:乃里切。尒也。」

《集韻》柅小韻(乃倚切nrieq)增加「伲、儞、你:汝也。或作儞、你。」

玄應《一切經音義》「祢瞿:又作你,同。女履反。祢猶汝也,謂尓汝。如来姓氏也。」(nriq

慧琳《一切經音義》「祢瞿曇姓:上奴禮反。謂稱佛姓是誤顏故請懺悔。又作你字,奴履反,謂尓汝等語並是此,同也。」

玄應《一切經音義》「於尒:今作⿱人爾,同。而是反。詩云:百⿱人爾君子。菚云:尒,汝也。或作你,奴履反,你我也。」

慧琳《一切經音義》「於尒:今作⿱人爾,同。而是反。詩云:百⿱人爾君子。箋云:尒,汝也。或作你,奴履反,你我字也。」

黃惠鈴《玄應〈一切經音義〉聲母研究》(2014)統計玄應反切中泥母反切上字有89例,孃母反切上字有586例,而泥孃混切僅7例,此7例除上列「你,奴履反」外均是反切上字爲泥母、被注音字爲孃母二等。更特別地,黃文統計玄應反切中反切上字爲端、透、定母而被注音字爲知、徹、澄母的有12例,其中1例「懟……大淚反」很可能是「丈淚反」之訛,排除後其餘11例被注音字均爲二等。中古其他家反切上字爲端組、被注音字爲知組的情況也以二等字居多,而玄應反切中的可靠的這種情況一律爲二等字。因此,反切下字是三等字「履」(liq)的「奴履反」很可能不屬於泥孃混切的情況,而就是泥母(niq)。

汾陽、平遙、介休等地的晉語區分泥母([n~ɲ])、孃母([nz~ɳ]),但「你」讀成音節鼻音 [n̩],可能是任何鼻聲母音節弱化的結果,無法幫助判斷中古來源;作爲對比,其中部分區域有「泥」(nej)[ɲi]、「膩」(nrih)[nzɹ̩] 區別。

不過,僅據玄應反切無法完全確定聲母是泥母;韻母亦不明。暫保留nryq音。

(15)3722𡮞𣮊𢕚丁力知開三蒸入tryk

《廣韻》「𡮞:丁力切,又丁六切。三。𣮊:毛少,𣮊𣮊。𢕚:𢕚滴,水少。」

《P.2014》「𡮞:丁力反。〻(𡮞)。又丁六反。三。𣮊:毛少,〻〻(𣮊𣮊)。淂:〻(淂)滴,少。」

再之前切韻系韻書無此小韻。

《韻鏡》《七音略》在四等;《五音集韻》在知母三等。

宋本《玉篇》「𣮊:多則切。毛少也。」(teok

有可能「丁力切」實爲teok音。「𢕚滴」雙聲也指向端母。

暫按普通類隔切處理,與3698旨小韻(竹力切tryk)同音。

存疑的非法銳音聲母合口

(16)3595祖郭精合一唐入tswak

《廣韻》「㘀:鳴,㘀㘀。亦作嗽。」

又作小韻(則落切tsak)「㘀:強㘀。又祖郭切。」

此字爲「毇(糳)」(tsak)省聲。或爲擬聲詞,暫保留合口。

(17)3633䞰䟄查獲崇合二耕入dzrweek

「䟄」《集韻》又賾小韻(士革切dzreek),但「䞰」仍僅讀合口。

從聲符看(「赤」又或爲「朿」之訛)不應讀合口,但《韻鏡》《七音略》均歸合口,暫保留合口。

(18)3646𢷾砂獲生合二耕入srweek

「摵」音sreek

從聲符看不應讀合口,但《韻鏡》《七音略》均歸合口,暫保留合口。

(19)3670𦳮之⦅志⦆⟨?⟩役章合三清入tjwiaek

《廣韻》「𦳮:𦳮卷。」

《P.5531》「⿳小目木:志役反。〻(𦳮)卷。一。」

《集韻》刪除。

「志」少有作反切上字的,可疑。unt(2021.8.6)曾猜測爲「吉」或「古」之訛,小韻音kwiaek,與「狊」(kwek)音合;但unt(2024.10.29)後來指出「吉」一般不作上字,「古」也不切三等韻,均不合理。

又《P.5531》梀〈栜〉小韻(所責反sreek)末尾有「⿱竹⿳小目木:籜〻。」亦从此字形。趙英達《敦煌韻書校讀舉隅》(2024,《近代漢字研究》第四輯)指出此字爲「𣛳」,同「𣔵」thak(《篆隸萬象名義》「𣔵:勅落反。蘀。落丶(也)。」《新撰字鏡》「𣔵:勅落反。落也。蘀字也。」),不過讀音來源不明。

unt(2024.11.8)又猜測「⿳小目木」與「𡭴(⿱小果)」(khyaek)有關。

此字構造仍不明,暫不更改。

附:整理工作結束後新修改小韻

(1)141𤿎⟨𢻹⟩匹支(之)滂三A脂平phi

《廣韻》「𤿎〈𢻹〉:器破也。」之前切韻系韻書無此小韻。

99鈹小韻(敷羈切phye)「𤿎:器破而未離。又皮美切。」

147𣬈小韻(房脂切bi)「⿰比攴:《方言》云:『器破而未離。南楚之閒謂之⿰比攴。』又匹支、芳鄙二切。」

181紕小韻(匹夷切phi)「⿰比攴:又匹支、符鄙二切。」

《方言》「器破曰披。……器破而未離謂之璺,南楚之間謂之𢻹。」

《篆隸萬象名義》「⿰比攴:匹之反。器破未離。」(phi

《新撰字鏡》「𢻹:匹之、皮美二反。噐破而未離。」(phiphyiq

宋本《玉篇》「⿰比攴:匹之、皮美二切。器破也。」(phiphyiq)又「𤿎:音披。器破。」(phye

《王三》鈹小韻(敷羈反phye)「⿰此⿱■又:器破。又皮美反。」

又𧯻小韻(匹鄙反phyiq)「⿰比攴。」無釋義。

《王一》鈹小韻缺損;嚭小韻(匹鄙反phyiq)「⿰比攴:破。又匹支反。」

《王二》鈹小韻(敷羈反phye)「⿰此攴:噐破。又皮義〈美〉反。」

又紕小韻(匹夷反phi)「⿰此支:噐破。」

又𧯻小韻(匹鄙反phyiq)「⿰比攴:破。又疋支反。」

《切韻》無此字。

《王韻》「匹支反、皮美反」來自《玉篇》「匹之、皮美二反」。《玉篇》脂 -i、之 -y部分混淆,「匹之反」應折合爲切韻音系脂韻Aphi(又如「𣬈(毗)」bi《篆隸萬象名義》「禆時切」、宋本《玉篇》「婢時切」,反切下字「時」爲之韻djy),但《王韻》不知爲何折合爲支韻,且加入B類的鈹小韻(或與《方言》「器破曰披」有關)。

《王韻》將《玉篇》的脣音 +「之」反切折合爲支韻 -ie另有一例:

《名義》「𪌈:禆之反。⿰黍畟𱋢丶(也)。」(bi

宋本《玉篇》「𪌈:婢之切。𪌈䴻,𪍑。」(bi

《王三》陴小韻(符支反bie)「⿺夌比:〻(𪌈)⿱𥝢夌,⿺夌首。」

《王二》禆小韻(頻移反bie)「⿺麥此:〻(𪌈)⿱移麦,𱋢。」

又毗小韻(房脂反bi)「𪌈:麦。」

《廣韻》陴小韻(符支切bie)「𪌈:𪌈䴻,麥麵〈𪍑〉。」余迺永校「𪌈紕:二字當音脂韻房脂切。」(bi

《集韻》陴小韻(頻彌切bie)「𪌈:《博雅》𪌈䴻謂之𪍑。」

又𣬈小韻(頻脂切bi)「𪍜𪌈:𪍜䴻,𪍑也。或省。」bi

《王韻》改反切下字爲「支」不合理。《廣韻》據《王韻》生造的「又匹支反」增加141𤿎〈𢻹〉小韻更不合理,現重新據《玉篇》「匹之反」調整其音韻地位爲脂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