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中主导动机(leitmotif)的概念由德国最著名的歌剧音乐家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 1813–1883)提出,贯彻着他的整体艺术品(Gesamtkunstwerk)思想。虽然一般只在讨论瓦格纳的歌剧时,我们才会使用“某某的动机”这一说法,但是不难发现,瓦格纳的前人与后人的歌剧作品中,也都有反复出现的动机或主题的存在。例如,卡尔·马利亚·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于1821年创作的《魔弹射手》(Der Freischütz)就使用了主导动机(或说主题),其序曲中也有对主导动机的总结。自瓦格纳在自己的歌剧中将主导动机的使用系统化且广泛化以来,作曲家也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自己的歌剧中引入了主导动机。当然,贾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的遗作《图兰朵》(Turandot)也不例外。
以往,人们大多关注的是《茉莉花》那段旋律,也就是图兰朵的动机在剧中的使用,而对其他动机的说明较少。我试图从主导动机的角度出发,寻找《图兰朵》中多次出现、贯穿剧情的动机,并探寻动机的意义,起一个小标题。
只有在不同段落多次出现的音乐动机,才具有主导动机的意义,而只出现在一个段落的动机与传统音乐的音乐动机没有区别,不能列作主导动机。
下面列举剧中的常见动机。
补注:本文写于2015年11月21至23日,是unt选修丁毅老师开设的“西方经典歌剧赏析”一课时的期末作业。今对原文格式和台词翻译稍作修改,补充排练号/小节号索引,重制所有谱例,并移去个别有误之处。同时,这里将本文中出现的所有谱例(主导动机)的录音剪辑成了一个视频,方便读者聆听对照。
斩首的动机
第一幕一开场(谱例1),就由铜管吹出4个阴森冲突的音,没有和声。这就像是死刑的倒计时,死亡正一步步地逼近。
第一幕中,斩首的动机屡次出现(如第一幕排练号40第18小节)。第二幕,大臣再次宣读“猜谜征婚”的规则时,斩首的动机也出现(第二幕排练号40第8小节)。当卡拉夫(Calaf)猜第二个谜题想不出答案时,长笛和木琴又奏出斩首的动机(第二幕排练号56)。
流浪的动机(主题)
在柳儿(Liù)登场(准确地说是第一次开口)之前奏出(谱例2)。这个动机延续了8个小节,形成了一个比较长的主题,在之后柳儿、卡拉夫、帖木儿(Timur)的叙说中也一直出现并变奏。从这段音乐中,可以听到鞑靼国的悲惨境地,以及3人的流亡的遭遇。第三幕,柳儿和帖木儿被带上来再次与卡拉夫相见时,依然出现了流浪的主题(第三幕排练号18)。
在第二幕,卡拉夫猜出了3道谜题后,图兰朵向父皇请求:
Non gettar tua figlia
不要将您的女儿nelle braccia dello straniero!
舍弃到陌生人怀中!
(第二幕排练号63)此处的弦乐伴奏也是流浪的动机,体现了图兰朵不愿出嫁的心情。从这里可以看出,“流浪”并没有限定主语是谁,说明了动机使用的概念性、抽象性。
磨刀的动机
卜丁保(Pu-Tin-Pao)上场后,刽子手的仆从们(I servi del boia)催促磨刀的叫喊:
Ungi, arrota,
上油,磨刀,che la lama guizzi, sprizzi
让刀刃发亮,迸出fuoco e sangue!
火与血!
(谱例3)其旋律就是磨刀的动机。
第二幕开始,三个大臣回顾各国王子被斩首的事情,后台又传来百姓催促磨刀的呼声,仍然是这段旋律(第二幕排练号7)。第三幕,柳儿回答图兰朵她面对死亡的勇气:
Principessa, l’amore!
公主,是爱!
然后三个大臣和百姓高呼:
Il boia!
刽子手!Alla tortura!
折磨她吧!
此时乐队伴奏也出现了磨刀的动机(第三幕排练号25)。
图兰朵的动机(主题)
旋律来自《茉莉花》,在月亮升起之后、波斯王子(Il principe di Persia)上场前,由小和尚们(Ragazzi)首次唱出,整首《茉莉花》形成了图兰朵的主题(谱例4)。与瓦格纳倡导的主导动机不同,这一“图兰朵的动机”不仅长,而且没有特别的含义——它只是指图兰朵公主。这一动机在剧中出现了大约10次,通过不同的和声、配器表现出了不同的情感和内容,例如用铜管演奏表示对公主的臣服与赞颂(第一幕排练号48)。
最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两次没有完整出现整个主题(《茉莉花》全曲),而是仅出现了第一个乐句的部分。一次是第一幕开始不久,卡拉夫一睹图兰朵芳容之后,帖木儿劝告他,而他高呼3声:
Turandot! Turandot! Turandot!
图兰朵!图兰朵!图兰朵!
然后乐队奏出一句图兰朵的动机呼应他的话(第一幕排练号26第11 ~ 11小节)。另一次是第三幕柳儿被带上来,说了一句:
Signor, non parlerò!
我的主人,我不会说的!
然后由中提琴和巴松奏出一句暗淡的图兰朵的动机(第三幕排练号21第1 ~ 3小节);然而这里出现该动机的意图不是十分明确,也许是表示图兰朵看到柳儿守口如瓶而稍微动容,又或是因为得不到名字而有点失望?
皇宫的动机(主题)
第二幕第二景,众人来到皇宫后,由铜管庄严地奏出,是一个较完整的主题。第三幕第二景的换景音乐也是皇宫的主题(第三幕排练号
补注:实际上皇宫的主题就是取材自中国礼仪音乐。(Mosco Carner《Puccini: a critical biography》第450页)
皇帝的动机(主题)
百姓合唱:
Diecimila anni al nostro Imperatore!
吾皇万岁万万岁!
(谱例6;第二幕排练号33)总跟在皇宫的主题之后出现。
其中特别的是,在卡拉夫解开3道谜题之后,百姓的这段合唱是极弱(pp)的力度,和声也有所不同,非常动人且柔和(第二幕排练号62第15 ~ 22小节)。这体现了人们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是对生命与爱情的歌颂。
“皇宫”和“皇帝”这两个颂歌式的动机与传统意义上西方的颂歌有所不同,它更多地出现的是五声调式的音,以表现东方的、宫廷的感觉。
拒绝爱情的动机/复仇的动机
图兰朵讲完罗玉铃公主(Principessa Lo-u-ling)的悲惨命运之后,唱道:
Mai nessun m’avrà!
没有人能占有我!L’orror di chi l’uccise
她的死去让我vivo nel cor mi sta!
心怀仇恨!No, no! Mai nessun m’avrà!
不,不!没有人能占有我!Ah, rinasce in me l’orgoglio
啊,我再次为她的纯洁di tanta purità!
感到骄傲!
(谱例7)此处的乐队伴奏就是这一动机。虽然歌词是复仇的内容,但这个动机非常动听,感觉很深情:它不带着第一幕中的那种血腥,而是一种压抑着的、深藏于心的仇恨。也可以从拒绝爱情来考虑,这一动机体现的是女性的纯洁。
第三幕中卡拉夫牵住图兰朵的手,图兰朵再次唱道:
No, mai nessun m’avrà!
不,没有人能占有我!
此时乐队伴奏还是这个动机,然后卡拉夫接过这个动机:
Ti voglio mia!
你将属于我!
(第三幕排练号38)第三幕结尾,图兰朵宣告陌生人的名字是“爱”(Amor)后,该动机又由铜管辉煌地吹出,第二小节提高了八度,然后接人群的大合唱(陌生人的动机)(第三幕排练号53第6 ~ 10小节)。这意味着,图兰朵祖先的仇恨已经化解,她也不再冰冷,接受了爱情。
谜题的动机
在图兰朵出题时响起,这三个音的不协和连接,就像谜题和图兰朵一样神秘(谱例8)。图兰朵出题、卡拉夫解谜的对话也是这一旋律。这一动机的反复使用,使得3次的“出题-解谜-揭晓谜底”成为了一种回合制“仪式”。之后图兰朵“耍赖”,卡拉夫向她出题猜自己名字,其旋律也是谜题的动机(第二幕排练号65第9 ~ 15小节)。
第三幕,卡拉夫告知自己的身份后,用谜题的动机唱出:
La mia gloria è il tuo amplesso!
我的荣耀在你的怀抱中!
图兰朵也用该动机唱出:
È l’ora della prova!
揭晓谜底的时候到了!
(第三幕排练号49)代表一切的“谜”都已经破解,二人共迎日出。
谜题的动机在使用上与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的沃坦(Wotan)的长矛的动机/契约的动机(谱例9)非常相似。《指环》中,沃坦的长矛代表契约精神,因此只要有发誓的情节,伴奏就一定会出现长矛的动机,就好像他们的誓言已经被乐队所“公证”。《图兰朵》中也是如此,只要有出题、解谜的情节,就一定会出现谜题的动机,就也是像被“公证”一样。
陌生人的动机(主题)
这一动机出现了3次:第1次是在第二幕卡拉夫向图兰朵出题之后,由弦乐与木管奏出(第二幕排练号66)。第2次出现也就是第三幕著名的“今夜无人入睡!”(Nessun dorma!)的后半段(谱例10)。第3次是剧终的大合唱“啊,太阳!生命!永恒!”(O sole! Vita! Eternità!)(第三幕排练号54)。
这一动机具体指代内容也不唯一:可以理解为王子的姓名之谜,3次出现也是“出题-强化-解谜”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卡拉夫的爱的热情,前两次是卡拉夫对图兰朵的追求,第3次是爱情的圆满。但矛盾的是,动机的前两次出现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而第3次与前面相比则是大反转。也许,是普契尼的学生弗兰科·阿尔法诺(Franco Alfano, 1875–1954)在续写结尾时,为了烘托气氛,直接把激动人心的“今夜无人入睡!”拿过来用了,而忽略了这一主题的内涵。
以上就是《图兰朵》中经常出现的动机。
与瓦格纳的主导动机对比
瓦格纳的主导动机大多较短,符合“动机”的说法,但《图兰朵》中的动机大多发展成了一个主题。只有“斩首”和“谜题”这两个动机可以说是纯粹的“动机”,几乎没有任何发展,没有任何变奏。瓦格纳的主导动机的反复再现都几乎是相同的:配器、和声基本没有什么变化,甚至于连调性都变化不大。而《图兰朵》中的动机发展成主题,主题又经过变奏,再现时也通过不同的和声和配器而表达不同的情感。
瓦格纳的主导动机非常大量且系统化,动机与动机之间有相关性,甚至能构成一个族谱网络。而《图兰朵》中的动机基本上没有任何联系。《尼伯龙根的指环》中,一句话出现两个动机相衔接的情况比比皆是,而《图兰朵》的这种情况则全剧寥寥无几。上文提到的图兰朵向父皇请求一处,由“皇帝”衔接到“流浪”,算是一例。
当然,毕竟图兰朵的主题和皇宫的主题是来自中国的音乐,因此自然是一个完整的主题。抛开这一客观要素,我们也能看到两人创作思路上很大的不同。瓦格纳对动机的使用更系统,但系统性带来的反而是一种保守性,因为动机的使用要遵守系统的规范,因此不能随意移调、或是改变和声配器;而普契尼对动机的运用就灵活得多了,音乐也无需时刻都出现各种各样的动机进行提示。《图兰朵》虽然存在不少20世纪音乐风格的冲突、刺耳的音响,但是整体上它还是动听的,不像瓦格纳的那种“重口味”和声和动机使用。
其实,这也正是德奥歌剧与意大利歌剧的差别所在。意大利歌剧不需要瓦格纳所追求的那种严谨,我们也不需要从意大利歌剧中感受那种瓦格纳式的复杂。但是动机的使用,又能很好地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斩首”和“谜题”两个动机使用得就十分精彩,我们可以看到普契尼的别出心裁。
参考资料
- 《图兰朵》剧本
William Ashbrook, Harold Powers《Puccini’s Turandot: The End of the Great Tradition》
知乎专栏·Unts Concertgebouw中的本文:《图兰朵》中的主导动机 –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