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前 unt 已有新的拟音方案切韵拟音 J(2022 新版)、切韵拟音 L 和切韵通俗拟音。本文(切韵朗读音)仅作为历史存档,不建议继续使用。
2020年7月22日声明
禁止在未经unt同意的情况下将unt切韵朗读音或其变体用于任何形式的语音合成(包括但不限于Vocaloid、eSpeak),否则会直接导致unt退圈。这一禁止的原因是:现有的语音合成技术通常无法达到“切韵朗读音”所期望的及格线。
更新
2019年7月5日更改拼写:模韵从u͡o改为o,尤、侯韵采用标准国际音标分别从ɥ̈ɯᵝ、ᵊɯᵝ改为ɥ̈u、ɘu;但本文正文不进行更新,故特此说明。
幽韵ɥÿ早期曾经拼成ɥɨᵝ,已于2019年2月27日更改(本文里的幽韵是更改后的了)。钟韵ẅɔŋʷ之前有时被误拼成ẅo̞ŋʷ,本文之前也有此错误,已于2019年10月26日更正。
前言
unt切韵朗读音示例——相声贯口《八扇屏·莽撞人》:
定义与约定
unt切韵朗读音是一个以《切韵》所记录的早期中古汉语为基础,保证《切韵》中所有元素和对立,贴合早期中古汉语的语音实际,且自然、不拗口的音系。顾名思义,它是一套可以说出来的“朗读音”,如同一门汉语方言,而不只是一套纸上谈兵的“中古汉语音系学”。它可以方便地进行生活化和艺术化处理,适用于朗读、交谈、表演等场合。
目前,早期中古汉语的语音面貌虽然大部分已较为确定,但不少细节和音值仍存争议或未知,因此构造“切韵朗读音”面临着一定风险。不过如此风险并不会阻止我们,第二章(描写和解释)将会详细介绍我们的处理方式。鉴于这些风险的存在,我们不会声称我们的切韵朗读音是拟音。
《切韵》音系本身也面临着一些质疑,例如是否反映实际语音、分韵是否过细、臻韵和凡韵是否存在等等。我们不讨论《切韵》的这些复杂元素是否曾稳定共存于某时某地的真实方言中,但我们相信这些元素可以和谐共存于一种亦真亦假的口音中——这种亦真亦假的口音或许是当时的读书音(比如清朝北京读书音之于北京话),或许只是存在于陆法言的脑海中——那么我们就完全基于《切韵》音系来构造这样的口音。因此,我们将构造出的音系称为“切韵”朗读音,而不是“早期中古汉语”朗读音。
为了方便,本文的国际音标用于给切韵朗读音标音时略去方括号
最后,切韵朗读音需要能说出来,因此我们构造的语音需要尽量做到自然、不拗口。这是我们的两个首要原则之一(下称发音自然原则)。
音节结构
分支之间有弧线连接代表子元素同时出现。
开合、等、韵、韵目本是传统音韵学概念,而不是音节学的概念。为了忠实反应《切韵》的结构,我们坚持认为《切韵》分韵当且仅当韵基(rhyme,即韵腹加韵尾)不同——这是我们的两个首要原则之二(下称元音分韵原则)——于是传统音韵学中的“韵”和音节学中的“韵基”在此等价。因此,我们在图1中直接以“韵”代替“韵基”,并且可以标出“韵目”。同韵但对立的韵母自然是靠韵基前的介音不同而产生的对立,所以开合和等属于介音。
一、音素概览
声母
双唇 | 齿龈 | 卷舌 | 龈腭 | 软腭 小舌 | 喉 | ||
重唇 | 舌头 | 舌上 | 半齿 | 牙 | 喉 | ||
塞音 | 全清 | p 帮 | t 端 | ʈ 知 | k ~ q 见 | ʔ 影 | |
次清 | pʰ 滂 | tʰ 透 | ʈʰ 彻 | kʰ ~ qʰ 溪 | |||
全浊 | b 並 | d 定 | ɖ 澄 | ɡ ~ ɢ 群 | |||
鼻音 | 次浊 | m 明 | n 泥 | ɳ 娘 | ɲ 日 | ŋ ~ ɴ 疑 | |
轻唇 | 齿头 | 正齿 | 喉 | ||||
塞擦音 | 全清 | “p͡ɸ” 非 | t͡s 精 | t͡ʂ 庄照 | t͡ɕ 章← | ||
次清 | “p͡ɸʰ” 敷 | t͡sʰ 清 | t͡ʂʰ 初穿 | t͡ɕʰ 昌← | |||
全浊 | “b͡β” 奉 | d͡z 从 | d͡ʐ 崇床 | d͡ʑ 常← | |||
擦音 | 全清 | s 心 | ʂ 生审 | ɕ 书← | h ~ χ 晓 | ||
全浊 | z 邪 | ʐ 俟(禅) | ʑ 船← | ɦ ~ ʁ 匣 | |||
轻唇 | 半舌 | 喉 | |||||
近音 | 次浊 | “β̞̃” 微 | l 来 | j 以喻 | ∅ (j̈) 云← |
灰色代表三十六字母中增加或合并的声母,不属于《切韵》。
楷体的是音韵学术语。
有波浪号
介音
韵母分类 | 开口 | 合口 | 包含的韵 | |
---|---|---|---|---|
阳性 | 四等 | ∅ | w | 齐先萧青添 |
一等 | 东一冬模泰咍灰痕魂寒(桓)豪歌(戈一)唐登侯覃谈 | |||
二等 | ɻ | wɻ/ɻw | 江佳皆夬删山肴麻二庚二耕咸衔 | |
阴性 | 三等A类 | j | ɥ | 支脂祭真(谆)仙宵麻三清幽侵盐 |
三等B类 | ɻj | ɻɥ | 支脂祭真臻仙宵庚三蒸侵盐 | |
三等C₁ 类 | j̈ | ẅ | 微废欣文元严凡 | |
三等C₂ 类 | 东三钟之鱼虞戈三阳尤 |
下划线代表该韵有重纽对立。
韵腹
前 | r色彩 | 央 | 后 | ||
高 | 中性 | /i/: i | (i˞) | /ɨ/: ɨ | /u/: u |
中 | 阴性 | /e̘/: ɛ | /ə̘/: ə | /o̘/: ɔ | |
阳性 | /e̙/: e | /e̙˞/: æ | /ə̙/: ɘ, ɐ | /o̙/: o, ɔ̞ | |
低 | 中性 | /a/: a | /a˞/: a | /a/: ɐ | /a/: ɑ |
冒号左侧为对韵腹的区别性特征的分析,右侧为我们标音所用的国际音标。
前 | 央 | 后 | |
高 | i | ɨ | u |
半高 | e | ɘ | o |
中-半低 | ɛ | ə | ɔ |
次低 | æ | ɐ | ɔ̞ |
低 | a | ɑ |
不规则元音 | 合成方法 | 使用韵母 |
---|---|---|
u͡o | o(#) | 模 |
i˞ | (t͡ʂɻ)i(n) | 臻 |
ɯᵝ | (j̈)ɨw | 尤 |
ᵊɯᵝ | ɘw | 侯 |
ÿ | (j)iw | 幽 |
ɞ | (ẅ)ə(m) | 凡 |
# 表示音节结尾(即无韵尾)。
表7的行号 | 韵母分类 | ||
前 | 央、后 | ||
高 | 0 1/2 | 三AB | 一 三C |
半高 | 3/4 | 四 | 一 |
中-半低 | 5/6 | 三AB | 三C |
次低 | 7/8 | 二 | 一 |
低 | 9/10 11/12 | 二 三AB | 一 三C |
浅绿色表示舌位出现的环境。淡紫色表示不规则元音。
韵尾
韵尾 | 入声 | p | t | c | k | kʷ | |||
舒声 | ∅ | j(ɕ) | w | m | n | ɲ | ŋ | ŋʷ | |
包含的摄 | 高韵腹 | 止、遇摄 | 流摄 | 深摄 | 臻摄 | 曾摄 | 通摄 | ||
低韵腹 | 果、假摄 | 蟹摄 | 效摄 | 咸摄 | 山摄 | 梗摄 | 宕摄 | 江摄 |
止摄的微韵韵尾是j,蟹摄的佳韵无韵尾。
浅绿色表示舌位出现的环境。空心圈表示舌面没有集中的紧张区域,我们只是画出了它听觉上的舌位中心。
韵母
止摄 | 臻摄 | ||||||||||||
0 | 臻 | ɻi˞n | |||||||||||
1 | 脂开 | ʳi | 之 | ɨ | 微开 | ɨj | 真开 | ʳin | 欣 | ɨn | |||
2 | 脂合 | ʳɥi | 微合 | ẅɨj | 谆 真合 | ɥin ɻɥin | 文 | ẅun | |||||
3 | 遇摄 | 模 | u͡o | 齐开 | ej | 先开 | en | 痕 | ɘn | ||||
4 | 齐合 | wej | 先合 | wen | 魂 | won | |||||||
5 | 支开 | ʳjɛ | 鱼 | j̈ə | 祭开 | ʳjɛjɕ | 废开 | j̈əjɕ | 仙开 | ʳjɛn | 元开 | j̈ən | |
6 | 支合 | ʳɥɛ | 虞 | ẅɔ | 祭合 | ʳɥɛjɕ | 废合 | ẅəjɕ | 仙合 | ʳɥɛn | 元合 | ẅən | |
7 | 佳开 | ɻæ | 皆开 | ɻæj | 咍 | ɐj | 山开 | ɻæn | |||||
8 | 佳合 | wɻæ | 皆合 | wɻæj | 灰 | wɔ̞j | 山合 | wɻæn | |||||
9 | 麻二开 | ɻa | 歌 | ɑ | 夬开 | ɻajɕ | 泰开 | ɑjɕ | 删开 | ɻan | 寒 | ɑn | |
10 | 麻二合 | wɻa | 戈一合 | wɑ | 夬合 | wɻajɕ | 泰合 | wɑjɕ | 删合 | wɻan | 桓 | wɑn | |
11 | 麻三开 | ja | 戈三开 | j̈ɑ | |||||||||
12 | 戈三合 | ẅɑ | |||||||||||
假摄 | 果摄 | 蟹摄 | 山摄 |
流摄 | 深摄 | |||||||
1 | 幽 | ɥÿ | 尤 | ɥ̈ɯᵝ | 侵 | ʳim | ||
3 | 萧 | ew | 侯 | ᵊɯᵝ | 添 | em | ||
5 | 宵 | ʳjɛw | 盐 | ʳjɛm | 严 | j̈əm | ||
6 | 凡 | ẅɞm | ||||||
7 | 咸 | ɻæm | 覃 | ɐm | ||||
9 | 肴 | ɻaw | 豪 | ɑw | 衔 | ɻam | 谈 | ɑm |
效摄 | 咸摄 |
曾摄 | 通摄 | 附:韵母分类(表5) | ||||||
0 | 东一 | uŋʷ | 三B开 | 一开 | ||||
1 | 蒸 | ɻiŋ | 东三 | ẅuŋʷ | 三AB开 | 三C开 | ||
2 | 职合 | ɻɥik | 三AB合 | 三C合 | ||||
3 | 青开 | eɲ | 登开 | ɘŋ | 冬 | oŋʷ | 四开 | 一开 |
4 | 青合 | weɲ | 登合 | wɘŋ | 四合 | 一合 | ||
5 | 清开 | jɛɲ | 钟 | ẅɔŋʷ | 三AB开 | 三C开 | ||
6 | 清合 | ɥɛɲ | 三AB合 | 三C合 | ||||
7 | 耕开 | ɻæɲ | 江 | ɻæŋʷ | 二开 | 一开 | ||
8 | 耕合 | wɻæɲ | 二合 | 一合 | ||||
9 | 庚二开 | ɻaɲ | 唐开 | ɑŋ | 二开 | 一开 | ||
10 | 庚二合 | wɻaɲ | 唐合 | wɑŋ | 二合 | 一合 | ||
11 | 庚三开 | ɻjaɲ | 阳开 | j̈ɐŋ | 三AB开 | 三C开 | ||
12 | 庚三合 | ɻɥaɲ | 阳合 | ẅɐŋ | 三B合 | 三C合 | ||
梗摄 | 宕摄 | 江摄 | 前 | 央、后 |
“ʳ”代表该韵有重纽对立:B类在“ʳ”的位置有ɻ介音,A类无ɻ介音。为节省空间,A、B两类韵母写在同一格中。
《广韵》中不“同用”的韵之间用虚线隔开。韵图的摄之间用实线隔开。
声调
声母 | 平 | 上 | 去 | 入 |
清 | 阴平 ˦ | 阴上 ˦˦˥ | 阴去 ˥˩ | 阴入 ˥ |
次浊 | 阳平 ˨˩ | 阳去 ˧˩˨ | ||
全浊 | 阳上 ˨˨˧ | 阳入 ˨˩ |
二、描写和解释
下面对上一章列出的音素进行描写,并解释我们的构拟原因(语音学相关的理由、音韵学相关的证据),附带介绍一点后世音变。我们的解释用全角方括号[]在每条后标出。
如前言所述,中古汉语构拟中有不少元素仍存争议或未知,因此下面描写的一些特征属于推荐性的或可选的特征,这些特征会在每条开头用上标的加号“⁺”标注。其中,未知的元素不仅限于中古汉语构拟尚未得出结论的元素,还包括构拟不需要考虑但作为朗读音需要考虑的元素。对于有争议的元素,我们采用各家观点中更流行、更合理的;对于未知的元素,我们在诸多可能性中选择更自然、更好读的。
描述中举了很多普通话的例子进行比较,这当然不是像20世纪的一些方言文献那样以推广普通话为目的(“隋朝人怎样学习普通话”),而是因为作者对普通话最为熟悉,易于把握其中的细节,以普通话作为通用的参照物也利于读者理解。
为照顾对音韵学术语不熟悉的读者,本章出现的对音韵的描述如果可能,均用音韵学术语加国际音标双重表示。一些语音学术语会附注英文,并且在文末附录中英文对照。
需要注意的是,《莽撞人》视频录制于切韵朗读音尚未完全成熟之际,且录制难度极大,因此视频中发音的一些细节与本文描述的不完全一致。
声母
- a) 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是音韵学术语,分别指清不送气阻音、清送气阻音、浊阻音、浊响音。阻音(obstruent)包括塞、擦音,响音(sonorant)包括鼻音和近音。
b) 全浊声母是语音学上的浊音,但可以不是很浊。
c) 全浊声母后带有气声(breathy voice)(见声调第4条)。 为了方便,我们用每组声母中第一个全清声母的国际音标的粗体代表整组,如p代表帮组(帮p、滂pʰ、并b、明m母),t͡s代表精组(精t͡s、清t͡sʰ、从d͡z、心s、邪z母)。
“並母”不可写成“并母”,因为“竝並”beŋ的声母是並母b,“併并”pjɛŋ的声母是帮母p。
a) 表1中“轻唇”一组只是为了补齐三十六字母的名称,不属于《切韵》声母。三十六字母是后世使用的声母名称。
b) ⁺轻唇音的国际音标p͡ɸ(双唇塞擦音和鼻化近音)描述的是后世轻唇音刚刚诞生时的音值,可视为帮组p和三等C类介音ɥ̈相连时自然地发生了一点(塞)擦化。鼻化双唇近音β̞̃或可简写成m̞。
[再之后,p͡ɸ的这个擦音色彩越来越强,p͡ɸ逐渐被擦音色彩更强的唇齿音变体p͡f取代,造成重、轻唇分化。最终,擦音色彩胜利,塞音色彩消失,p͡f变成纯粹的唇齿擦音f。微母β̞̃在很多方言中可能和日母一样(见声母第10b条)是鼻化的擦化近音⁺精组t͡s的被动调音部位(passive articulator)是齿-齿龈(denti-alveolar),但端组t就是普通的齿龈音,就像现代很多方言那样。表1将它们都置于“齿龈”一列。
[为了与庄t͡ʂ、章t͡ɕ组有更大区分度,精组t͡s的调音部位比较靠前是比较合理的;端组t与知组ʈ是互补的,不需要很大区分度。]卷舌t͡ʂ和龈腭t͡ɕ塞擦音中的第1个字符我们都用普通的t、d来写,因为调音部位可以靠第2个字符明确。
a) 卷舌音(即知ʈ、庄t͡ʂ组)不一定真的很卷,即不一定要以舌尖下(subapical)作主动调音部位(active articulator);只要像普通话那样翘舌、带有r色彩,能与不带r色彩的精t͡s、章t͡ɕ组区分开即可,但读得完全没有r色彩是不行的。我们使用国际音标中的卷舌音来写这样的r色彩辅音不成问题。
[知ʈ、庄t͡ʂ组是卷舌音已是共识。]
b) 庄组t͡ʂ的r色彩比知组ʈ更强一点(但这不意味着庄组t͡ʂ一定比知组ʈ翘舌程度更高。因为擦音带出的r色彩自然比塞音更强)。
[证据是《切韵》时代庄组t͡ʂ使真 B 开ɻin变成了臻韵ɻi˞n(见韵母第10a条),而知组ʈ没有;后世庄组t͡ʂ三等失去腭化色彩在韵图中变为二等(即庄等于照二),而知组ʈ也没有。或许可以猜测庄组t͡ʂ的r色彩接近于靠翘起舌尖实现的,而知组ʈ的r色彩接近于靠拱起舌背中部实现的(参考韵腹第3d条所说的两种方案),因此知组ʈ就更有龈腭音(如a) 来母l的部位自然地比端组t靠后一些,就像现代不少方言(包括普通话)l比t、d、n调音部位靠后一些。
b) ⁺来母l可以有边闪音
[来母l的上古来源是a) 精组t͡s与一、四等韵母相拼时主动调音部位是舌尖(apical)(如
[[s]
b) 知ʈ、庄t͡ʂ组与二等韵母相拼时主动调音部位是舌尖,与三等B类韵母相拼时是舌叶,与三等C类韵母相拼时可能介于舌尖、舌叶之间。与三等韵母相拼时也一定保持着r色彩,得以与章组t͡ɕ区分。
c) 端组t只与一、四等韵母相拼,主动调音部位自然是舌尖。
d) 章组t͡ɕ的腭化程度没有普通话的j、q、x那么高:与三等A类韵母相拼时接近普通话的j、q、x,但与三等C类韵母相拼时更接近龈后音(如
[日语吴音中章组t͡ɕ有些音节没有y拗音[1] ,这是章组t͡ɕ腭化程度不很高的最直接证据。从来源看,章组t͡ɕ由稍早前接j(或j̈)的端组a) 日母ɲ与章组t͡ɕ同部位。如果看作龈腭音,那么严格来写是
b) 日母ɲ可以有一些擦音色彩,即
[这个擦音色彩的存在原因以及后世演变与微母很像(见声母第4b条):擦音色彩的存在使日母ɲ更偏向于擦化近音,导致它在官话这一分支中失去了鼻音色彩,变成照组t͡ʂ的次浊声母ɻ。注意,日母ɲ从始至终都是次浊声母,所以用浊擦音a) ⁺以母j与三等C类韵母相拼时可能同样接近龈后音
[以母j有没有龈后音的变体我们不好确定,因为它后世并没有像日母ɲ那样变成照组t͡ʂ的次浊声母;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日母ɲ的擦音色彩是咝音(sibilant)性的,而以母j的擦音色彩(见下一小条)是无咝的。但总之它比章组t͡ɕ舌面作用更强,或说腭化程度更高。]
b) 以母j也自然地带有一些擦音色彩⁺表1虽然列出了俟ʐ、船ʑ母,但这两个声母很可能不独立存在,而是分别作为崇d͡ʐ、常d͡ʑ母的变体。换句话说,将崇d͡ʐ、常d͡ʑ母自然地发成擦音也完全可以。只是我们在标音时仍按《切韵》的反切上字来区分这两对声母,在表1中也凑齐音值。
[《切韵》中俟ʐ、船ʑ母是否独立有争议,我们干脆推荐在读的时候就把这两对擦音和塞擦音当作音位变体处理。龈后的浊塞音和浊塞擦音难以对立也是比较自然的。]a) 见组有软腭音k和小舌音q两种变体。变体的分布可以三选一:
i、与阴性韵母(三等韵母)相拼时是软腭音k,与阳性韵母(非三等韵母)相拼时是小舌音q;
ii、与非一等韵母相拼时是软腭音k,与一等韵母相拼时是小舌音q;
iii、永远是软腭音k(不承认小舌音q变体)。
[早期中古汉语见组有小舌音q变体的观点正逐渐流行起来,证据包括,水语[3] 、苗语[4] 等的(早期)中古汉语借词见组非三等声母为小舌音,梵汉对音中梵文的软腭音几乎从不用见组一等对、也极少用见组二、四等对[5] ,《切韵》见组反切三等和非三等几乎不混切。在接受韵母阴、阳性差别(见韵腹第2条)的前提下,见组声母的这种互补分布是非常自然的:蒙古语中部方言、北京满语固有词里就是舌根声母接阴性元音时发软腭音、接阳性元音时发小舌音,甚至北方口音普通话的gu、gong、gou、gao等音节的声母都很有后移的倾向,东北官话有些人常把g、k发成小舌音。因此有第i种方案。不过,如果觉得小舌音q与二、四等韵母相拼在发音上有些困难,我们可以选择第ii种方案(unt录制《莽撞人》时就是这样)。也可以不接受这种观点,选择第iii种方案。]
b) 见组与三等A类韵母相拼时会自然地腭化(如⁺晓、匣母与见组类似,也有阴性h、ɦ和阳性χ、ʁ两种变体,分布同样是三选一(见上一条)。h、ɦ并不是真正的辅音,它们是分别将其后的介音清化、气声化(如hj、ɦj分别是
[晓、匣母的音值始终有争议,我们相信就连中古汉语当时也存在着方言差异,如同今天的h依口音不同有影母ʔ不能省略,否则就和云、以母混淆了。
云母的音值是j̈,但由于它总是三等B、C类韵母相拼,所以可以把它视为“零声母”∅,不再多余写出。
介音
a) 除三等B类介音ɻj外(见介音第6条),所有的介音都是一个单音素,在时间上不可切分。
[这是发音自然原则的要求。例如,我们没有理由不把k后有些是 wiyou (*wyoũ)。]
b) ⁺unt发音的介音的舌位见图3,图3根据测量和听感共同画出。注意图3是元音舌位图(vowel chart),不是声学元音图(formant chart)。
c) 为便于区分介音和韵腹,我们一律将介音写成近音而非元音。a) 合口并不是真正的
[普通话里合口呼(介音是u)和齐齿呼(介音是i)是平级的,但中古汉语里等和开合不是平级的,合口与四个等都可以搭配,因此把合口视为舌面介音
b) ⁺在接受阳性元音舌根后缩特征(见韵腹第2d条)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认为一、四等合口介音是一个几乎不占据时长的唇化小舌近音
c) 当然,在我们的体系中一、四等合口介音就算读成a) 二等介音ɻ是与知ʈ、庄t͡ʂ组同部位的近音。它作为一个纯粹的卷舌近音
[二等介音的存在性、二等介音的上古来源为r都已是共识,那么它首选的两个音值是ɰ和ɻ。有一些证据表明早期中古汉语的二等介音仍反映着r色彩[7] ;我们既然承认知ʈ、庄t͡ʂ组的r色彩,那么就没有理由拒绝二等介音的r色彩。而且如果二等介音不带r色彩,那么二等韵母能否与三等B类韵母区分也值得怀疑。另外,同上一条的理由,我们也没有必要写成或读成
b) ⁺二等介音ɻ听觉上比普通话的r靠前,因为它后面的韵腹总是前元音(见韵腹第3c条)。图3用空心圈画出了二等介音ɻ听觉上的舌面位置。
c) ⁺知组ʈ后的二等介音ɻ有时会自然地发成卷舌闪音a) 二等合口介音实际上是
b) 对于ɻ、w在书写时的先后顺序,我们作出如下毫无意义的约定:卷舌音后的二等合口介音写成ɻw,体现ɻ和卷舌声母的一体性;后区音(back consonant,即见k ~ q、影ʔ组)后的二等合口介音写成wɻ,体现w(即我们将三等韵分为介音音值不同的3类,归类完全与黄笑山[9] 一致;这3类的命名我们使用周法高[10] 的命名(尽管归类不甚一致)。周法高的“A、B、C₁、C₂”分别对应着李荣的“寅A、寅B、子、丑”[11] ,以及邵荣芬的“D、C、A、B”[12] (当然,归类也不甚一致),也分别叫“重纽四等、重纽三等、纯三等、混合三等”。我们不区分C₁
[黄笑山的归类标准如下:
A类韵韵图无庄组,舌音、章组列于三等,其余列于四等,不发生轻唇化;
B类韵无舌音、精章组、以母,韵图庄组列于二等,其余列于三等,不发生轻唇化;
C₁
C₂三等B类介音ɻj的发音可以二选一:
i、双音:先是比较短暂的、像二等介音一样的
ii、单音:就发成二者的双重调音(double articulation)[ɻ͡j](当然j也不是很靠前),或写成
或者按声母不同选择两种方案,比如庄组t͡ʂ后的用第ii种方案、其他声母后的用第i种方案。
[三等B类介音在早期中古汉语带有r色彩基本已是共识,我们只是给出两种可能的实现方案。unt倾向于选择第i种方案。“屏蔽效应”的存在证据是《切韵》中真 B三等C类介音j̈即
[三等C类的介音不同于A类正逐渐成为共识,证据如日语吴音中三等C类很多没有y拗音、古汉越音中一些三等C类的“介音”ư [ɨ]。此外,像东三拟作前介音的a) 合口的三等介音我们用唇化近音ɥ、ẅ表示。[ɥ]、[ẅ]
b) ⁺韵腹是o、ɔ的三等韵,介音为圆唇的ẅ。
[这只是发音自然原则所倾向的选择,我们没有它们是“合口”的证据。不过,这些三等韵都没有开合对立,允许了我们的选择。]
c) 当三等韵的韵腹是i、ɨ时,我们将介音中的等价的j、j̈省略(合口的介音当然不能省略),如真 A谆韵ɥin、清开jɛɲ、蒸韵ɻiŋ虽无重纽对立(表2中无下划线),但实际上有跨A、B两类的情况:谆韵ɥin、清开jɛɲ与知ʈ、庄t͡ʂ组相拼时是B类(如“椿”ʈʰɻɥin˦、“贞”ʈɻjɛɲ˦),蒸韵ɻiŋ与精t͡s、章t͡ɕ组和日ɲ、以j母相拼时是A类(如“仍”ɲiŋ˨˩)。“谆 B ”的发音和真 B 合ɻɥin无别(见韵母第1b条)。
a) 除三等C类外,其他韵母与帮组p相拼时均为开口(不含
b) 三等C类与帮组p相拼时是ɥ̈,即
[这个不突出唇化的近音ɥ̈与帮组p调音部位相同,在后世导致声母(塞)擦化,即轻唇化(见声母第4b条)。]
c) 尤韵ɥ̈ɯᵝ的介音也是ɥ̈,可视为介音第8b条的扩展。四等(开口)无介音。
[这早已是共识。后世,四等出现了j介音,于是与三等A类合并,在韵图中同为四等。]
韵腹
⁺unt发音的韵腹的舌位见图2,图2根据测量和听感共同画出。注意图2是元音舌位图,不是声学元音图——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张基于实验的“中古汉语”的舌位图。还要注意图2稍受到发音人unt本身的口音的影响(包括韵母第6、7、8b条),并且我们没有对此作出修正,因此图2并不完全代表unt切韵朗读音的理想发音。
[根据元音分韵原则可以推断出《切韵》音系有12到13个元音,我们划分的14个“规则元音”就基于此(其中ɔ̞仅用于灰韵wɔ̞j,也可以并入a) 韵腹元音可按照性质分为阴、阳、中性3类。在表3中,阴性元音下加
[上古汉语(以及早期中古汉语)韵母首先要划分为三等和非三等两类,其次才分出一、二、四等,这基本已是共识。但“三等”一词不是用来描述韵腹的,“三等韵腹”是一个奇怪的说法,因此我们不得不在此引入新概念——阴、阳、中性——来描述韵腹。]
b) 阴性元音只拼三等介音,形成阴性韵母(三等韵母)。阳性元音只拼非三等介音,形成阳性韵母(非三等韵母)。阴性元音和阳性元音的音色不同,因此会导致分韵(例如先韵
[东韵uŋʷ、戈(歌)韵ɑ是一、三等合韵,麻韵a、庚韵aɲ是二、三等合韵,这暗示着u、a、ɑ 3个元音应是中性元音。i由于没有阴、阳对立,我们也将其算作中性元音。]
c) 将表3中的元音按照舌位重组就形成了表4a中的“规则元音”。为了直观,我们均使用表4中的元音来写韵腹。
d) (部分)阳性元音的舌根后缩,严格来写要加
i、阳性元音(中元音非三等韵韵腹);
ii、央、后阳性元音(中元音一等韵韵腹);
iii、非三等韵韵腹(包括中性元音);
iv、不发生(不承认舌根后缩的特征)。
方案的选择不一定要与见组声母k ~ q的变体(见声母第13a条)完全一致,例如北京满语的阳性元音ū [ʊ]
[三等和非三等韵母在早期中古汉语时也仍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我们这里描写为舌根后缩[15] ),这样的的观点正逐渐流行起来。实际上,一等的央、后元音的舌根后缩特征是比较自然的:北方有些口音会在一些开口呼(无介音)韵母的介音位置发出一个小舌近音a) “规则元音”按舌位前后很整齐地分为3档。中间的一档我们统一用央元音符号来写。
b) 前、央元音都是不圆唇的,后元音都是圆唇的。低元音圆唇程度的差异比较小,[ɑ]
c) 二、三A、三B、四等韵的韵腹都是前元音,一等、三等C类韵的韵腹都是央、后元音。
d) ⁺前、央阳性元音比阴性元音靠后一些(见图2),严格来写可以加后移a) “规则元音”按舌位高度较为整齐地分为5档。中-半低的一档(表7第5/6行)介于中
b) 这5档元音根据阴、阳性(再加上舌位前后,见上一条c小条)只能属于特定的一或两个等,即只能接在特定的介音后,如韵腹是前半高元音e的都是四等韵。具体规则见表5。
c) 二等韵的韵腹æ、a带有一定程度的r色彩(不包含三等的麻三ja、庚三ɻjaɲ),是二等介音ɻ向韵腹自然的渗透(见介音第3a条)。这个r色彩大致从韵腹的开始到结束持续减弱,韵腹和介音加起来,就像普通话拼合型儿化韵[16] 的“倒放”一样。不过这个r色彩没有必要写出来,就像我们没必要把普通话ang [ɑ̟ŋ˕]
[既然我们承认r介音,那么韵腹没有理由不带r色彩,这是发音自然原则的要求:声母或介音位置的r色彩向韵腹渗透是难以避免的,比如普通话zhe的韵母虽然和冀鲁、中原官话那种“遮”[t͡ʂʅə](见介音第3a条)的韵母不一样,但是普通话zhe的韵母的起始部分也带有持续了短暂时间才消失的r色彩。]
d) 韵腹上的这个r色彩存在两种实现方式:
i、翘起舌尖;
ii、拱起舌背中部,舌尖下垂。
就像普通话里化合型儿化韵和唇化儿化韵也存在这两种实现方式一样。
[unt采用的是第ii种方式,因为unt说普通话的这些儿化韵时用的就是第ii种方式。]咍ɐj、覃ɐm韵和痕ɘn、登ɘŋ韵的韵腹可以归为同一个音位(表3中的
[这两个阳性元音都有半高和次低两种发音可选,我们如此选择:冬oŋʷ、魂won、痕ɘn、登ɘŋ韵后世都属于高元音韵腹的摄,因此选择半高元音;咍韵ɐj后世与泰韵ɑjɕ合并,灰韵wɔ̞j与咍韵ɐj通押,覃韵ɐm与谈韵ɑm通押,因此选择次低元音。]不规则元音的描写见韵母部分。
韵尾
a) 所有的韵尾都是一个单音素,在时间上不可切分。
[这是发音自然原则的要求(同介音第1a条)。例如,我们没有理由不把
b) ⁺unt发音的元音韵尾见图3。
c) 为便于区分韵腹和韵尾,我们一律将元音韵尾写成近音(同介音第1c条),尽管它们不一定到达高元音的高度。注意图3中unt发的韵尾的高度可能仍是不到位的(包括《莽撞人》视频中),这是受到普通话口音的影响(图3仅此一处是受到发音人unt本身口音的影响的)。
[中古汉语的元音韵尾会达到什么高度我们无从得知,但既然鼻音韵尾能区分得清清楚楚,我们猜测元音韵尾应该也会发得比较扎实。]
d) 响音性韵尾和韵腹之间有稍长的过渡,但没有普通话双元音韵母的过渡那么长。同时,响音性韵尾所占韵母时长的比例也比普通话的要大。阻音性韵尾(入声韵尾)和韵腹之间几乎没有过渡。
[既然韵尾会发得比较扎实,我们猜测韵腹和韵尾之间的过渡应该比普通话的短。总结c、d两小条:韵尾的性质可能更偏向现代的闽、客、粤方言。]⁺祭jɛjɕ、泰ɑjɕ、夬ɻajɕ、废j̈əjɕ 4个不与平、上声相配的韵称为中古汉语的“次入声”韵。它们可以有一个阻音性韵尾,我们在j后添加一个ɕ来表示。像书母ɕ(见声母第9d条)一样,这个韵尾的部位也不确定,可能是
[这4个“次入声”韵在早期中古汉语中是否还有特殊的韵尾仍有争议,unt为了增加特色(趣味性)就选取了本条特征。从来源看,上古汉语去声的⁺图3中前中元音后的w比较靠前,但这只是unt的读法。我们不规定w的具体音值。
[对于w的位置、圆唇类型、圆唇程度我们都没有任何证据,而且中古汉语时期w韵尾在不同地区也可能像今天一样发音各异。南北朝后半肴韵ɻaw与萧ew、宵jɛw韵关系比与豪韵ɑw更近一些[17] ,因此unt朗读时让前三者的韵尾舌位接近。]辅音性韵尾(即阳声韵和入声韵)基本上是无声除阻的,严格来写要加
[从现代方言中主流的入声得证。从日语汉字音用n而非nu对n韵尾也得证。]a) 舌面韵尾有ɲ/c(梗摄)、ŋ/k(曾、宕摄)、ŋʷ/kʷ(通、江摄)3种。不过像“次入声”韵尾的ɕ(见韵尾第2条)一样,我们也不规定韵尾的具体音值。ɲ/c发成龈腭音
[将中古汉语的舌面韵尾构拟成超过一种的观点正逐渐流行起来。实际上,古人从未说过韵尾只有m/p、n/t、ŋ/k 3种。相反,舌面韵尾超过一种的证据有:
北系官话宕、江、通摄入声白读的韵尾是ʊ,曾、梗摄入声白读的韵尾是ɪ,契丹小字对音表明这种特征至少在辽代就已出现[18] ;
众多方言曾、梗摄韵尾都与臻摄混同(包括入声),这显然不是“ən和əŋ太像了所以混同”能够解释的,根据历史比较的思想我们只能认为曾、梗摄很早(比如宋代)就与臻摄合并了;
汉越音梗摄的韵尾是nh/ch [ɲ]/[c],不同于其他的舌面韵尾ng/c [ŋ]/[k];
日语汉音梗摄非二等的末音节是i (*ĩ)/ki,不同于其他的舌面韵尾u (*ũ)/ku,这和北系官话入声白读的发音特征很像;
前元音后的
因此在接受舌面韵尾超过一种的前提下,梗摄的韵尾肯定是先要独立出来的。]
b) 通摄的韵尾写成ŋʷ/kʷ是多余的,因为圆唇韵腹已经暗示着韵尾唇化了。但由于江摄(江韵ɻæŋʷ,见韵母第5条)的存在,我们必须承认ŋʷ这个韵尾的独立,那么通摄的韵尾我们就“多余”地也用ŋʷ来写了。
[至于宕、曾摄,我们没有必要、似乎也不应该拟出带特殊色彩的韵尾。]a) ⁺入声韵尾可能有时有弱化的变体,如p发成双唇扣音[19] (bilabial percussive)[ʬ],t发成边音
[这些只是列举一些有趣的可能性。]
b) ⁺t韵尾后接知组ʈ声母的音节时更容易发出上一小条描述的这种变体,此时的变体是卷舌的a) 以w(流、效摄)、m/p(深、咸摄)、ŋ/k(曾、宕摄)结尾的韵不含后元音韵腹。
b) 以ɲ/c结尾的韵(梗摄)只含前元音韵腹。
[这两小条只是我们没有意义的自我约定。]
韵母
a) 韵基使用不同国际音标来写当且仅当《切韵》不同韵——对元音分韵原则的重述。
b) 戈ɑ、谆ɥin、桓wɑn韵为《广韵》增设的韵。它们在《切韵》中不是独立的韵,分别属于歌ɑ、真in、寒ɑn韵。a) 《集韵》、《平水韵》文ẅun、欣ɨn韵同用(即韵之间通押)。《广韵》二者分别独用(即不与其他韵通押)。(举平以赅上、去。本条c小条同)
b) 《集韵》、《平水韵》废韵j̈əjɕ与队、代(即灰wɔ̞j、咍ɐj韵去声)同用。《广韵》废韵j̈əjɕ独用。
c) 《集韵》、《平水韵》严韵j̈əm与盐jɛm、添em韵同用,凡韵ẅɞm与咸ɻæm、衔ɻam韵同用;严j̈əm、凡ẅɞm韵则不同用。《广韵》这二韵同用,而不与其他韵同用。
d) 《平水韵》迥与拯、等同用,径与证、嶝同用(即青韵eɲ的上、去声与蒸ɻiŋ、登ɘŋ韵的上、去声分别同用),这是《平水韵》对同用独用的规定与《集韵》的唯一差异。《集韵》迥、径两个韵目独用,同《广韵》。以上4小条是《广韵》、《集韵》、《平水韵》之间对同用独用规定的全部差异。a) 摄是后世韵图中的概念,但大体适用于《切韵》音系,我们照常使用。
b) 微韵ɨj有j韵尾,但后世与脂韵i合并,因此在韵图中被归入无韵尾的止摄。
c) 佳韵ɻæ无韵尾,但大多数的字后世与皆韵ɻæj合并,因此在韵图中被归入j韵尾的蟹摄。
d) 元韵j̈ən在《切韵》中与臻摄的欣ɨn、魂won韵排在一起,但后世与仙韵jɛn合并,因此在韵图中被归入山摄。注意不论是《广韵》、《集韵》还是《平水韵》,元韵j̈ən都是和魂won、痕ɘn韵通押的。⁺东一uŋʷ的韵腹可能比东三ẅuŋʷ的更前、更低一点,但这是很自然的(因为ẅ介音的作用),就像普通话ong的韵腹比iong的低一点一样,无需额外描写——u是中性元音。
[后世,东一uŋʷ发生了裂化(breaking)或低化,日语汉音(ou (*oũ)/oku)和朝、越汉字音都与冬韵oŋʷ合并。另外,我们不知道东韵uŋʷ的圆唇类型和圆唇程度,但我们就把韵腹写作和唇化的韵尾(ʷ)一致的u。]⁺江韵ɻæŋʷ可能有韵腹圆唇的变体ɻɔ̞ŋʷ(或ɻɞŋʷ),方便与通摄押韵(本体方便与宕摄押韵)。这就像普通话üan有
[我们只是根据二等韵的韵腹都是前元音的规则(见韵腹第3c条)机械地将江韵ɻæŋʷ的韵腹拟作æ。这种根据押韵情况而提出的两种变体假设就是受到普通话üan的启发。而且,普通话üan更“正统”的⁺图2中脂韵i比真in、侵im韵更高一点,甚至高过了标准元音
[不过单元音的i比带鼻韵尾的i更紧一些在现在各大方言中都是很常见的,我们或可大胆地推测中古汉语也是这样。]⁺图2中鱼韵j̈ə的韵腹和其他的ə韵腹不太相同,这只是发音人unt的口音:unt把鱼韵j̈ə的后半部分发得偏向于普通话的e了,但我们不对此作出修正。
[至于鱼韵j̈ə的韵腹不圆唇,已是共识。]a) 模韵u͡o兼具
[一般认为模韵在早期中古汉语是
b) ⁺实验中我们发现unt发音的模韵u͡o有一个小“动程”,这只是发音人unt无意中引入的特征,但我们还是忠实地在图2中画出。这个“动程”很小,人耳几乎听不出来,无需注意。它发生在韵母的后半段,听觉上是舌位上移,实际上是舌根后缩性质的衰减使虞韵ẅɔ的韵腹我们不是很确定,但至少我们摒弃《莽撞人》视频中的“ẅo͡ɔ”写法。那种写法只是机械地将模韵u͡o下移了一档,令人十分不满意。
[虞韵韵腹的具体音值难以通过对音确定,但注意虞韵ẅɔ、模韵u͡o是通押的三等韵和一等韵,这种关系正好和前元音的e和a) 臻韵ɻi˞n的韵腹i˞带有r色彩,同时像三等B类介音ɻj一样,这个i˞没有那么靠前(见图2)。这就像大埔方言(客家话)的“真”[tʃ˞i˞n]([t͡ʃ] = [t͡ʂ̻])[20] 一样。臻韵ɻi˞n只出现于庄组t͡ʂ的平声和入声后,与上声和去声的真 B 开ɻin、欣韵ɨn互补,实际上它的韵腹只是i在卷舌声母和舌冠(coronal)韵尾n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强r色彩变体,而且可以看作一种声调变韵;但根据元音分韵原则,我们必须承认臻韵ɻi˞n的独立性。这里的“ɻ”对标音来说完全是多余的(见介音第8c条),但保留“ɻ”能使它的前两个字符“ɻi”符合三等B类韵母的拼写,因此保留。
[根据发音自然原则来看,把臻韵构拟为ɨ˞n似乎更好,但这样它在庄组t͡ʂ后就难以和欣韵ɨn在语音上产生区别从而被独立成一韵了。既然我们已经为三等B类构拟了介音ɻj,那它对应的成音节韵腹ɨ˞在发音上也就很自然了。后世,它就后移,彻底变成ɨn了。]
b) ⁺庄组t͡ʂ上声和去声的真 B 开ɻin、欣韵ɨn(包括“𧤛”t͡ʂɨn˦˦˥、“龀”t͡ʂʰɨn˦˦˥、“浕”d͡ʐɻin˨˨˧、“榇”t͡ʂʰɻin˥˩ 4个小韵。两个韵母在庄组t͡ʂ后没有对立)可以遵照《广韵》的归韵,不一定也要读成臻韵ɻi˞n。
[脂 B 开ɻi和之韵ɨ在庄组t͡ʂ后也没有对立,脂 B 开ɻi只有“师”ʂɻi一个小韵。我们有理由相信庄组t͡ʂ后原本的脂 B 开ɻi也通过r色彩化最终变成之韵ɨ了。甚至,日语吴音中一些三等B类韵母的元音是o₂⁺文韵ẅun的韵腹u受到韵尾n的牵引而不那么靠后(见图2),严格来写它可能是
蒸韵ɻiŋ的韵腹虽然是前元音,但是韵尾是ŋ而不是梗摄的ɲ,即:韵腹和韵尾之间会有一个较长的动程,韵腹i受到ŋ的牵引而不那么靠前(见图2)。那么严格来写它可能是
[有人认为蒸韵是三等B类和C类的合韵,但我们的体系不允许这样的构拟,因为B、C类的韵腹必不相同(见韵腹第3c条)。我们根据黄笑山对三等韵的分类(见介音第5条)决定将蒸韵的韵腹构拟为A、B类的i,证据不再赘述。由于这个i是次前元音,那么在和端t、精t͡s组相拼时(即为A类韵iŋ,见介音第9条)它自然体现为偏向C类(ɨ)的音。]a) 尤ɥ̈ɯᵝ、侯ᵊɯᵝ韵的“韵腹”ɯᵝ可视为成音节的
[流摄看起来应该属于w韵尾,但从梵汉对音以及日(吴音)、朝、越汉字音来看,早期中古汉语w不能仅仅只是个韵尾,而应该是主体部分,或解释为韵腹和韵尾融合了。我们将这个
b) 侯韵ᵊɯᵝ的起始部分有一个从ɘ快速滑向ɯᵝ的动程(见图2),就像上海有些口音的“乌”、南昌话“周”[t͡sɘ̝ʊ]
[尤ɥ̈ɯᵝ、侯ᵊɯᵝ韵与东三ẅuŋʷ、东一uŋʷ平行,东韵uŋʷ没有根据一、三等分韵而尤ɥ̈ɯᵝ、侯ᵊɯᵝ韵却分立,说明侯韵ᵊɯᵝ比东一uŋʷ更早裂化,这或许是因为它没有鼻音韵尾。但侯韵也不能拟作裂化完全的ɘɰᵝ,因为这样就难以和尤韵ɥ̈ɯᵝ通押了(就像欣韵ɨn、痕韵ɘn不能通押)。]幽韵ɥÿ相当于尤韵ɥ̈ɯᵝ整体前移一档的结果。
[幽韵是三等A类韵,它应该有一个前元音韵腹,但既然流摄的韵腹和韵尾融合了就可以违反韵腹是前元音的规则,而且前元音韵腹难以和尤韵ɥ̈ɯᵝ通押。/i/a) 凡韵ẅɞm的韵腹是圆唇的。它主要出现于帮组p声母后,在帮组p后与严韵j̈əm互补,实际上它的韵腹可以看作ə在唇音声母和唇音韵尾m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圆唇变体。这有些意外地与臻韵ɻi˞n(见韵母第10a条)一致。根据元音分韵原则,我们应当承认凡韵ẅɞm的独立性。
[据w韵尾不与后元音韵腹相拼的规则(见韵尾第7a条)(尽管它并不具有多么强的约束力),我们不把凡韵拟作ẅɔm。]
b) ⁺凡韵ẅɞm帮组p以外的5个小韵(“𠑆”ʈʰẅɞm˦˦˥、“凵”kʰẅɞm˦˦˥、“𦑣”ʈʰẅɞp˥、“䎎”ɳẅɞp˥、“猲”kʰẅɞp˥)可以遵照《广韵》的归韵,不一定要认为是严韵j̈əm。
声调
⁺表8描写的是unt朗读时的调值,调值根据测量和听感共同得出。
[unt采用这样上声升调、去声降调的读法只是个人偏好。一般认为早期中古汉语还未分化出阴阳调位,unt分了阴阳是为了更方便地体现艺术效果。我们并不指定四声的具体调值,也不指定是否分阴阳,但我们会指定一些发声态。下面以接受unt使用的调值为前提,描述调值时略去“⁺”号。]a) 阴上˦˦˥带有张声(tense voice),即先喉塞(preglottalized),甚至可以带有假声(falsetto)。如果按传统的调域来记的话,阴平˦可以记成55,而阴上˦˦˥要记成556。
[中古汉语上声的“厉而举”用张声/假声最能够解释得通[21] ,也符合上声的上古来源是喉塞音
b) ⁺阴上˦˦˥的音节中间可以出现一喉塞音(中喉塞,就像越南语河内音的跌声
[中喉塞的特征可能出现于当时的一些方言中。中喉塞通常引起升调。unt采用中喉塞的读法更多是为了增加特色(趣味性)。]⁺unt在朗读时阴去˥˩的起点常带有张声色彩。
[这只是unt出于艺术效果的考虑,但实际上并没有理由这样做。]阳调均带有气声,或者更通用地说,弛声(slack voice),即国际音标的
[中古汉语浊音声母后带有弛声可从现代许多的方言得证[23] 。]阳平˨˩在认知上是一个低平调,发音时自然会稍降。阳入˨˩同理。
阳上˨˨˧没有先喉塞和中喉塞,是一个普通的稍凹的升调。
[气声排斥掉了张声,张声带来的喉塞自然也没有了。]阳去˧˩˨是一个后凹调,即降调的部分比升调长,且升调的部分不一定完整发出。
[阳去˧˩˨要和阴去˥˩平行,时长也要相当,因此阳去˧˩˨会先到达调域的下限,那么为了延长下去自然会稍升[24] 。这样也便于把它和同为低(降)调的阳平˨˩区分开。]阴入˥和阳入˨˩都很短促。
[废话。]阳上、阳去都是中低调域,和低调域的阳平在调高上有所不同。二者是同调域的凹调,发成相同的调也在所难免,可以声称为后世浊上归去的口音。
a) 次浊平、次浊去归入阳调。
[遵照多数汉语方言规律。]
b) ⁺次浊上、次浊入归入阴调。
[次浊上见第2a条的解释。次浊入归阴调还是归阳调没有明确倾向,但为了让调值的平均值不太低,unt就把次浊入归入阴调。如果采用本小条规则,那么需要格外注意这两个声调的影母三等和云、以母的区分。]
c) ⁺一些现代方言中常读阴调的次浊声母字,也可以读阴调(即声母带有先喉塞),如“猫”mɻaw˦/mɻjɛw˦、“捻”nem˦˦˥/nep˥、“妹”mɔ̞j˥˩。
[这一特征虽然超出了《切韵》记录的音系,但我们猜测它早就存在了,否则难以解释汉语方言中这类字归调的一致性。北京-东北官话中“抹捋辱裂掠劣”读上声(同清入声的归派)[25] 的情况可能暗示着在阳入调尚未消失之际,这些次浊入字就已经读了阴入调。]⁺没有任何连读变调。
[为了方便。]⁺在朗读近现代文体时,可以像普通话一样加入词内重音(非重音音节的调高更低、调域更窄),但比普通话的程度低。
[这也是我们设定的8个声调调形都不完全相同的原因和目的。]
三、声韵调配合规则
unt切韵朗读音中的所有“合法”音节可用表9描述。注意《广韵》中存在少量不“合法”的音节,如“地”di˧˩˨、“打”tɻaɲ˦˦˥、“箉”ɡɻæ˦˦˥、“栘”dʑei˨˩。
ɑ | a | ɛ | ɛ | ə | e | ||
一 | 二 | 三A | 三B | 三C | 四 | ||
介音 | 开 | ∅ | ɻ | j | ɻj | j̈ | ∅ |
合 | w | wɻ/ɻw | ɥ | ɻɥ | ẅ | w | |
帮滂並 明 | p | pɻa | pjɛ | pɻjɛ | pe | ||
pɑ | pɥ̈ə | ||||||
来 | l | lɑ | lɻa | ljɛ | lj̈ə₂ | le | |
lwɑ | lɥɛ | ||||||
端透定 泥 | t | tɑ | te | ||||
twɑ | |||||||
精清从心 | s | sɑ | sjɛ | sj̈ə₂ | se | ||
swɑ | sɥɛ | ||||||
邪 | z | zjɛ | zj̈ə₂ | ||||
zɥɛ | |||||||
章昌常书船日 | ɕ | ɕjɛ | ɕj̈ə₂ | ||||
ɕɥɛ | |||||||
以 | j | jɛ | jj̈ə₂ | ||||
ɥɛ | |||||||
知彻澄 娘 | ʈ | ʈɻa | ʈɻjɛ | ʈj̈ə₂ | |||
ʈɻwa | ʈɻɥɛ | ||||||
庄初崇生 | ʂ | ʂɻa | ʂɻjɛ | ʂj̈ə₂ | |||
ʂɻwa | ʂɻɥɛ | ||||||
俟 | ʐ | ʐj̈ə₂ | |||||
云 | ∅ | ɻjɛ | j̈ə | ||||
ɻɥɛ | ẅə | ||||||
群 | ɡ | ɡjɛ | ɡɻjɛ | ɡj̈ə | |||
ɡɥɛ | ɡɻɥɛ | ɡẅə | |||||
见溪 疑 | k | qɑ | qɻa | kjɛ | kɻjɛ | kj̈ə | qe |
qwɑ | qwɻa | kɥɛ | kɻɥɛ | kẅə | qwe | ||
影 晓 | h | χɑ | χɻa | hjɛ | hɻjɛ | hj̈ə | χe |
χwɑ | χwɻa | hɥɛ | hɻɥɛ | hẅə | χwe | ||
匣 | ʁ | ʁɑ | ʁɻa | ʁe | |||
ʁwɑ | ʁwɻa | ʁwe | |||||
一 | 二 | 三A | 三B | 三C | 四 | ||
ɑ | a | ɛ | ɛ | ə | e |
见系声母的变体选择了声母第13a条中的第i种方案。
加“₂”的表示该音节只有三等C₂ 类韵。
韵母内部的组合规则、声调的规则已在上一章的相关各部分中说明。
结语
到此,我们就把unt切韵朗读音介绍完了。
unt的上一版“早期中古汉语拟音”已是3年前的事情,那也正是中古汉语版《小拳拳捶你胸口》所用的发音。3年间,随着我对语言学、汉语音韵学以及汉语方言的了解越来越深刻,那一版拟音的缺陷就越来越显现出来。我产生了不少修订的想法,不过终究没有落实下来;这次落实下来,还是拜录制《莽撞人》所赐。
去年5月,我突然想再用中古汉语音录一个有挑战性的文本,不久决定使用相声贯口,不过直到2018年年底我才真正开始策划。录制计划启动后首当其冲的就是重做早期中古汉语拟音。2019年元旦期间,unt切韵朗读音的音系(即本文第一章(音素概览))基本确定,《莽撞人》的切韵朗读音标音也随即完成。接下来,在8日、11日、13日我进行了3次试录,均不理想;到14日我以破釜沉舟之心录制了数遍,总算勉强及格。音频剪辑和视频制作一拖再拖,没想到全部完成已经是一个月后的2月23日了。视频投稿后,我就继续写计划中的《相声贯口〈八扇屏·莽撞人〉音韵文本考(附全文拟音)》和本文这两篇文章。
我与汉语音韵学最早的擦肩而过是在2008年,那时通过维基百科和日语学习曾接触到一点粗浅的音韵学概念。之后数年间,虽然我总会碰到甚至用到音韵学的东西,但却始终没想踏入这个领域。直到2016年夏天,我读了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才算是真正入门音韵学。
不过,实话实说,我学习音韵学几乎唯一的动机,就是我想用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朗读。这一动机贯穿始终,至今未变,因而我的角度和许多音韵学爱好者不同:我始终追求的就是“拟音”,至于语音演变我则完全不感兴趣。中古汉语在我心中是像一门汉语方言一样,是用来学和说的;中古汉语拟音和朗读应该像活生生的方言一样自然。于是两年前我用它录了《小拳拳》,现在我还要用它来说贯口。
音韵学并非我志向所在,甚至可以说完全不是我志向所在,我却因为追求可靠的拟音而在音韵学上花费了过多的精力。我想我应该退坑了。于是,在我开始策划《莽撞人》录制时我就想好了,整个录制计划我要当作我音韵学方面的“毕业作品”来做。unt切韵朗读音也一定要构造得事无巨细、不留余地,这样能把自己逼进死胡同,促使自己退坑。最后没想到,我第一次完整描写的一个音系居然是我自己读的unt切韵朗读音!这真是太有趣了。本文还使用了不少北系官话和普通话作为示例和证据,这也让我挺痛快。
现在,本文的完成终于给录制计划画上了句号,音韵学也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与此同时,汉语方言大概也该告一段落了。接下来,unt的重心将会回到古典音乐上来,重拾作曲,同时语音学的学习当然还会继续。
最后,如果本文能给你的音韵学学习帮上什么忙,那就实在是太好不过了!本文不足之处也请大家指正!如果你愿意使用unt切韵朗读音录制中古汉语朗读,那unt真是荣幸至极!中古汉语朗读我大概会继续做下去,希望我还能录出好作品!
附1:韵母列表
摄 | 韵序 | 韵母 | 朗读音 | 白一平 | poly |
---|---|---|---|---|---|
止 | 上平5 | 支 A 开 | jɛ | jie | je |
止 | 上平5 | 支 A 合 | ɥɛ | jwie | jye |
止 | 上平5 | 支 B 开 | ɻjɛ | je | ie |
止 | 上平5 | 支 B 合 | ɻɥɛ | jwe | ye |
止 | 上平6 | 脂 A 开 | i | jij | jii |
止 | 上平6 | 脂 A 合 | ɥi | jwij | jyi |
止 | 上平6 | 脂 B 开 | ɻi | ij | ii |
止 | 上平6 | 脂 B 合 | ɻɥi | wij | yi |
止 | 上平7 | 之 | ɨ | i | i |
止 | 上平8 | 微开 | ɨj | j+j | ioi |
止 | 上平8 | 微合 | ẅɨj | jw+j | yoi |
遇 | 上平9 | 鱼 | j̈ə | jo | io |
遇 | 上平10 | 虞 | ẅɔ | ju | yo |
遇 | 上平11 | 模 | u͡o | u | o |
蟹 | 上平12 | 齐开 | ej | ej | e |
蟹 | 上平12 | 齐合 | wej | wej | ue |
蟹 | 去声13 | 祭 A 开 | jɛjɕ | jiejH | jed |
蟹 | 去声13 | 祭 A 合 | ɥɛjɕ | jwiejH | jyed |
蟹 | 去声13 | 祭 B 开 | ɻjɛjɕ | jejH | ied |
蟹 | 去声13 | 祭 B 合 | ɻɥɛjɕ | jwejH | yed |
蟹 | 去声14 | 泰开 | ɑjɕ | ajH | ad |
蟹 | 去声14 | 泰合 | wɑjɕ | wajH | uad |
蟹 | 上平13 | 佳开 | ɻæ | ea | re |
蟹 | 上平13 | 佳合 | wɻæ | wea | rue |
蟹 | 上平14 | 皆开 | ɻæj | eaj | rai |
蟹 | 上平14 | 皆合 | wɻæj | weaj | ruai |
蟹 | 去声17 | 夬开 | ɻajɕ | aejH | rad |
蟹 | 去声17 | 夬合 | wɻajɕ | waejH | ruad |
蟹 | 上平16 | 咍 | ɐj | oj | ai |
蟹 | 上平15 | 灰 | wɔ̞j | woj | uai |
蟹 | 去声20 | 废开 | j̈əjɕ | jojH | iad |
蟹 | 去声20 | 废合 | ẅəjɕ | jwojH | yad |
果 | 下平7 | 歌 | ɑ | a | a |
果 | 下平8 | 戈一合 | wɑ | wa | ua |
果 | 下平8 | 戈三开 | j̈ɑ | ja | ia |
果 | 下平8 | 戈三合 | ẅɑ | jwa | ya |
假 | 下平9 | 麻二开 | ɻa | ae | ra |
假 | 下平9 | 麻二合 | wɻa | wae | rua |
假 | 下平9 | 麻三开 | ja | jae | ia |
摄 | 韵序 | 韵母 | 朗读音 | 白一平 | poly |
---|---|---|---|---|---|
臻 | 上平17 | 真 A | in | jin | jin |
臻 | 上平18 | 真 B 开 | ɻin | in | in |
臻 | 上平19 | 真 B 合 | ɻɥin | win | yn |
臻 | 上平21 | 谆 | ɥin ɻɥin | jwin win | jyn yn |
臻 | 上平20 | 臻 | ɻi˞n | in | in |
臻 | 上平22 | 欣 | ɨn | j+n | ion |
臻 | 上平22 | 文 | ẅun | jun | yon |
山 | 上平24 | 元开 | j̈ən | jon | ian |
山 | 上平23 | 元合 | ẅən | jwon | yan |
臻 | 上平25 | 痕 | ɘn | on | on |
臻 | 上平26 | 魂 | won | won | uon |
山 | 上平27 | 寒 | ɑn | an | an |
山 | 上平27 | 桓 | wɑn | wan | uan |
山 | 上平28 | 删开 | ɻan | aen | ran |
山 | 上平28 | 删合 | wɻan | waen | ruan |
山 | 下平1 | 山开 | ɻæn | ean | ren |
山 | 下平1 | 山合 | wɻæn | wean | ruen |
山 | 下平2 | 先开 | en | en | en |
山 | 下平2 | 先合 | wen | wen | uen |
山 | 下平2 | 仙 A 开 | jɛn | jien | jen |
山 | 下平2 | 仙 A 合 | ɥɛn | jwien | jyen |
山 | 上平17 | 仙 B 开 | ɻjɛn | jen | ien |
山 | 上平18 | 仙 B 合 | ɻɥɛn | jwen | yen |
摄 | 韵序 | 韵母 | 朗读音 | 白一平 | poly |
---|---|---|---|---|---|
效 | 下平3 | 萧 | ew | ew | eu |
效 | 下平4 | 宵 A | jɛw | jiew | jeu |
效 | 下平4 | 宵 B | ɻjɛw | jew | ieu |
效 | 下平5 | 肴 | ɻaw | aew | rau |
效 | 下平6 | 豪 | ɑw | aw | au |
流 | 下平18 | 尤 | ɥ̈ɯᵝ | juw | iu |
流 | 下平19 | 侯 | ᵊɯᵝ | uw | u |
流 | 下平20 | 幽 | ɥÿ | jiw | y |
深 | 下平21 | 侵 A | im | jim | jim |
深 | 下平21 | 侵 B | ɻim | im | im |
咸 | 下平22 | 覃 | ɐm | om | om |
咸 | 下平23 | 谈 | ɑm | am | am |
咸 | 下平24 | 盐 A | jɛm | jiem | jem |
咸 | 下平24 | 盐 B | ɻjɛm | jem | iem |
咸 | 下平25 | 添 | em | em | em |
咸 | 下平26 | 咸 | ɻæm | eam | rem |
咸 | 下平27 | 衔 | ɻam | aem | ram |
咸 | 下平28 | 严 | j̈əm | jaem | iam |
咸 | 下平29 | 凡 | ẅɞm | jom | yam |
摄 | 韵序 | 韵母 | 朗读音 | 白一平 | poly |
---|---|---|---|---|---|
通 | 上平1 | 东一 | uŋʷ | uwng | ung |
通 | 上平1 | 东三 | ẅuŋʷ | juwng | iung |
通 | 上平2 | 冬 | oŋʷ | owng | uung |
通 | 上平3 | 钟 | ẅɔŋʷ | jowng | yung |
江 | 上平4 | 江 | ɻæŋʷ | aewng | rung |
宕 | 下平10 | 阳开 | j̈ɐŋ | jang | iang |
宕 | 下平10 | 阳合 | ẅɐŋ | jwang | yang |
宕 | 下平11 | 唐开 | ɑŋ | ang | ang |
宕 | 下平11 | 唐合 | wɑŋ | wang | uang |
梗 | 下平12 | 庚二开 | ɻaɲ | aeng | rang |
梗 | 下平12 | 庚二合 | wɻaɲ | waeng | ruang |
梗 | 下平12 | 庚三开 | ɻjaɲ | jaeng | ieng |
梗 | 下平12 | 庚三合 | ɻɥaɲ | jwaeng | yeng |
梗 | 下平13 | 耕开 | ɻæɲ | eang | reng |
梗 | 下平13 | 耕合 | wɻæɲ | weang | rueng |
梗 | 下平14 | 清开 | jɛɲ ɻjɛɲ | jieng jeng | jeng ieng |
梗 | 下平14 | 清合 | ɥɛɲ ɻɥɛɲ | jwieng jweng | jyeng yeng |
梗 | 下平15 | 青开 | eɲ | eng | eng |
梗 | 下平15 | 青合 | weɲ | weng | ueng |
曾 | 下平16 | 蒸 | ɻiŋ iŋ | ing | ing |
曾 | 入声24 | 职合 | ɻɥik | wik | yk |
曾 | 下平17 | 登开 | ɘŋ | ong | ong |
曾 | 下平17 | 登合 | wɘŋ | wong | uong |
“白一平”一列是白一平的中古汉语转写(2014版)[26] ,“poly”一列是polyhedron的中古汉语拼音。
附2:术语中英文对照
中文 | 英文 | 首次出现 |
---|---|---|
韵基 | rhyme | 前言:音节结构 |
阻音 | obstruent | 声母第1a条 |
响音 | sonorant | 声母第1a条 |
气声 | breathy voice | 声母第1c条 |
擦化近音 | spirant approximant | 声母第4b条 |
被动调音部位 | passive articulator | 声母第5条 |
齿-齿龈 | denti-alveolar | 声母第5条 |
舌尖下 | subapical | 声母第7a条 |
主动调音部位 | active articulator | 声母第7a条 |
舌尖 | apical | 声母第9a条 |
舌叶 | laminal | 声母第9a条 |
咝音 | sibilant | 声母第11a条 |
元音舌位图 | vowel chart | 介音第1b条 |
声学元音图 | formant chart | 介音第1b条 |
后区音 | back consonant | 介音第4b条 |
交叉淡化 | crossfade | 介音第6条 |
双重调音 | double articulation | 介音第6条 |
突出圆唇 | protruded rounding | 介音第10b条 |
内唇 | endolabial | 介音第10b条 |
不突出圆唇 | compressed rounding | 介音第10b条 |
外唇 | exolabial | 介音第10b条 |
区别性特征 | distinctive feature | 韵腹第2a条 |
舌根前伸 | advanced tongue root | 韵腹第2a条 |
舌根后缩 | retracted tongue root | 韵腹第2a条 |
咽化 | pharyngealized | 韵腹第2d条 |
小舌化 | uvularized | 韵腹第2d条 |
伊博语 | Ịgbo | 韵腹第2d条 |
双唇扣音 | bilabial percussive | 韵尾第6a条 |
喉化 | glottalized | 韵尾第6a条 |
裂化 | breaking | 韵母第4条 |
舌冠 | coronal | 韵母第10a条 |
张声 | tense voice | 声调第2a条 |
先喉塞 | preglottalized | 声调第2a条 |
假声 | falsetto | 声调第2a条 |
弛声 | slack voice | 声调第4条 |
参考文献
[1] 小出敦. 日本漢字音・中国中古音対照表. 京都産業大学論集(人文科学系列), 2007, 37: 133–156.
[2] 麦耘. 《切韵》知、庄、章组及相关诸声母的拟音. 语言研究, 1991, (2): 107–114.
[3] 曾晓渝. 见母的上古音值. 中国语文, 2003, (2): 109–120.
[4] 王艳红. 养蒿苗语和开觉苗语见、溪、群母中古汉借词的读音类型及其来源. 民族语文, 2014, (2): 20–26.
[5] 施向东. 玄类译著对音字表. 玄奘译著中的梵汉对音和唐初中原方音. 语言研究, 1983, (1): 41–48.
[6] 赵丽萍. 中原官话ʅə型复元音研究. 语言与翻译, 2018, (3): 59–64.
[7] 黄笑山. 中古二等韵介音和《切韵》元音数量.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32 (1): 30–38.
[8] 钱曾怡. 汉语官话方言研究. 济南: 齐鲁书社, 2010: 397–340.
[9] 黄笑山. 《切韻》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統.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5: 40–51.
[10] 周法高. 古音中的三等韻兼論古音的寫法. 中國語言學論文集.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75: 125–150.
[11] 李榮. 語言學專刊第四種:切韵音系.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6: 76–79.
[12] 邵荣芬. 切韵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42.
[13] 潘悟云. 汉语历史音韵学.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62–90.
[14] Seongyeon Ko. Tongue Root Harmony and Vowel Contrast in Northeast Asian Languages.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08: 31–110.
[15] 潘悟云. 对三等来源的再认识. 中国语文, 2014, (6): 531–540.
[16] 李思敬. 汉语“儿”[ɚ] 音史研究.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 112–125.
[17] 张建坤. 齐梁陈隋押韵材料的数理分析.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18] 沈钟伟. 辽代北方汉语方言的语音特征. 中国语文, 2006, (6): 483–498.
[19] 吕佳, 江荻. 国际音标扩展表的分类、命名与功能.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3, (6): 665–668.
[20] 麦耘. 汉语方言中的舌叶元音和兼舌叶元音. 方言, 2016, (2): 129–143.
[21] 朱晓农. 证早期上声带假声. 中国语文, 2007, (2): 160–168.
[22] 平山久雄. 江淮方言祖调值构拟和北方方言祖调值初案. 语言研究, 1984, (1): 185–199.
[23] 朱晓农. 全浊弛声论——兼论全浊清化(消弛)低送高不送. 语言研究, 2010, (3): 1–19.
[24] 平山久雄. 汉语声调起源窥探. 语言研究, 1991, (1): 145–151.
[25] 张世方. 北京官话语音研究.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0: 167–169.
[26] William H. Baxter, Laurent Sagart. Old Chinese: A New Reconstr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12–20.
知乎专栏·凭风苑中的本文:unt切韵朗读音:早期中古汉语的一种可读实现 – 知乎
Very interesting.
The Middle Sinitic / Hannic reconstruction is well considered and sounds good to me, but I have a big question. In the bilibili video, why is she reading out a modern, vernacular text in Middle Sinitic / Hannic?
Thank you!
I like the text of that video very much, so I first came up with the idea of recording it in Middle Chinese. I made some videos of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cently. You can check them out here: https://space.bilibili.com/190631/video
I also recommend this channel: https://space.bilibili.com/1576121491/video . He reads a lot of classical articles and poems. The reconstruction and his reading are gr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