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s-298 京剧音系

普通话不符合古音类推或使用白读音(colloquial reading,pɜ˧˩ tu˧˩ in˥˥˨)导致和京剧音韵地位不同的字不在本文考虑范围内(如京剧音ŋɔ˦˥˥是开口呼、t͡ɕjɛn˦˥˥声母是t͡ɕ、绿lu˧˩韵母是u)。京剧音与普通话相同之处亦不赘述。

声母(Initials,ʂən˥˥˨ mu˦˥˥)

img

蓝色:与普通话辖字不同,且构成更多对立
绿色:与普通话辖字不同,但不构成更多对立

  1. ʋ仅拼ʋi这一个音节,与weɪ对立,但ʋi有时并入weɪ
    • 微ʋi˧˩ ≠ 围weɪ˧˩
    • 未ʋi˨˩˨ ≠ 位weɪ˨˩˨
  2. n拼细音(齐齿呼、撮口呼)时有人是龈–腭音 [ɲ]
  3. t͡s、t͡sʰ、s可拼细音,与龈–腭声母对立(即)。它们拼洪音(开口呼、合口呼)时与普通话相同,是齿–龈音;拼细音时倾向于龈音,主动调音器官(active articulator,t͡ʂɻ̍ʷ˦˥˥ tʊŋ˨˩˨ tʰjɑʊ˧˩ in˥˥˨ t͡ɕʰi˨˩˨ kwan˥˥˨)倾向于舌叶
    • 酒t͡sjəʊ˦˥˥ ≠ 九t͡ɕjəʊ˦˥˥
    • 全t͡sʰɥan˧˩ ≠ 权t͡ɕʰɥan˧˩
  4. t͡ʂ、t͡ʂʰ、ʂ、ɻ可拼细音,但只能拼ɻi、ɻ̍ʷ、ɻʷɜ这3个韵母,且其中与ɻʷɜ相拼的只有ʂ。拼细音时有偏龈后音 [t͡ʃ、t͡ʃʰ、ʃ] 的变体,见韵母第3、4条
  5. ç常有 [ɕ] 的变体(如同普通话x老派也常有 [ç] 的变体),但出现得更多的是 [ç]*1;t͡ɕ、t͡ɕʰ有人也偏硬腭音 [c͡ç、c͡çʰ]。t͡ɕ、t͡ɕʰ、ɕ个别人偏龈后音 [t͡ʃ、t͡ʃʰ、ʃ]
  6. ŋ只拼除ɚ外的开口呼。时常读成零声母(zero onset,lin˧˩ ʂən˥˥˨ mu˦˥˥)
  7. 零声母合口呼原则上不具有新派普通话那样的 [ʋ] 变体

声母对应规则

  1. wei
    • 古微母 → ʋ
    • 其余 → 零声母合口呼
  2. jqx
    • 古精组(尖音) → t͡s、t͡sʰ、s
    • 其余(团音) → t͡ɕ、t͡ɕʰ、ç
  3. 今零声母开口呼:
    • er → 零声母开口呼
    • 其余 → ŋ

韵母(Finals,yn˨˩˨ mu˦˥˥)

img

蓝色:与普通话辖字不同,且构成更多对立
绿色:与普通话辖字不同,但不构成更多对立

  1. 发花辙:
    1. 主元音a是央元音,同普通话
  2. 梭波辙:
    1. 主元音ɔ、ɜ在中和半低之间摆动。ɜ比央略后,但不是后元音。ɔ在齿、龈、卷舌声母后常有复化(diphthongization,fʋ̩˧˩ xwa˨˩˨)倾向,是具有舌位动程(tongue movement,ʂɻɜ˧˩ weɪ˨˩˨ tʊŋ˨˩˨ t͡ʂʰən˧˩)的 [oɔ],如读成 [toɔ˥˥˨];ɜ通常没有动程
    2. 韵母ɔ与ɜ在所有(可拼的)声母后均对立
    • 博pɔ˧˩ ≠ 白pɜ˧˩
    • 各kɔ˧˩ ≠ 格kɜ˧˩
      1. jɔ与ɥɛ对立,但个别情况并入ɥɛ
    • 角t͡ɕjɔ˧˩ ≠ 决t͡ɕɥɛ˧˩
      1. 软腭声母后的ɔ有人并入合口呼的wɔ,如 = kwɔ˥˥˨
  3. 乜斜辙:
    1. ɛ在开口呼属边际音素(marginal phoneme,pjɛn˥˥˨ t͡si˨˩˨ in˥˥˨ su˨˩˨),只用于又读pɛ˧˩、又读nɛ˧
    2. ɻɜ大多数人默认归入梭波辙开口呼,但ɻɜ从不作韵脚,这与京剧几乎不押乜斜辙的性质相符,再考虑到ɻɜ和ɻʷɜ的平行性,本文将ɻɜ归入乜斜辙
    3. ɻʷɜ仅一字,与韵母ɔ对立,与ɥɛ互补(由卷舌与龈–腭声母对立)。ɻɜ既与韵母ɜ互补,又与jɛ互补(由卷舌与其他声母对立)
    • 勺ʂɔ˧˩ ≠ 说ʂɻʷɜ˧˩ ≠ 穴çɥɛ˧˩
    • 则t͡sɜ˧˩ ≠ 折t͡ʂɻɜ˧˩ ≠ 杰t͡ɕjɛ˧˩
      1. ɻɜ、ɻʷɜ的主元音有时比央偏前,接近 [ɻɛ]、[ɻʷɛ];又有时整个韵母单化(monophthongization,tan˥˥˨ xwa˨˩˨),是 [ɘ˞]、[ɵ˞]。ɻʷɜ有时ɻ的部分连同声母一起偏龈后音,即读成 [ʃ˞ɹ̠ʷɜ˧˩]。ɻʷ是像 [y] 一样缩唇(compressed,sɔ˧˩ t͡ʂʰwən˧˩)的(ɻ),而不是像 [u] 一样撮唇(protruded,t͡sʰɔ˧˩ t͡ʂʰwən˧˩)的
      2. ɻɜ有时读成梭波辙的ɜ,如读成t͡ʂɜ˧˩。ɻʷɜ有时并入梭波辙的ɔ(通常是作韵脚为了押韵),如 = ʂɔ˧˩。特别地,ʂɻʷɜ有个别人并入çɥɛ,即 = çɥɛ˧˩
      3. ɥɛ时常有 [ɥɜ] 的变体,但不至与jɔ混
  4. 一七辙:
    1. ɚ不具有新派普通话那样的 [ɐɻ] 变体
    2. ɻi、ɻ̍ʷ分别与ɻ̍、u对立,又分别与i、y互补(由卷舌与龈–腭声母对立)
    • 支t͡ʂɻ̍˥˥˨ ≠ 知t͡ʂɻi˥˥˨ ≠ 机t͡ɕi˥˥˨
    • 是ʂɻ̍˨˩˨ ≠ 世ʂɻi˨˩˨ ≠ 系çi˨˩˨
    • 梳ʂu˥˥˨ ≠ 书ʂɻ̍ʷ˥˥˨ ≠ 虚çy˥˥˨
      1. ʋi仅拼fʋi、ʋi这两个音节,ʋi与灰堆辙的weɪ对立(见声母第1条),fʋi则没有对立(因为f不拼eɪ)。fʋi、ʋi有时读成灰堆辙的feɪ、weɪ(通常是作韵脚为了押韵)
      2. ɻi时常整个韵母单化为 [i],又有时单化为腭化成音节龈后近音 [ɹ̠̍ʲ],这些时候声母也偏龈后音,如读成 [ʃ˞i˥˥˨]、[ʃ˞ɹ̠̍ʲ˥˥˨]。ɻ̍ʷ也有时连同声母一起偏龈后音,如读成 [ʃ˞ɹ̠̍ʷ˥˥˨]。同样地,ɻ̍ʷ是像 [y] 一样缩唇的(ɻ̍),而不是像 [u] 一样撮唇的
      3. ʋi有时整个韵母单化为 [i]
      4. ɻi有时并入开口呼的ɻ̍,如 = ʂɻ̍˨˩˨
  5. 姑苏辙:
    1. 有时开口偏大,是 [ʊ] 甚至 [o],这可能是演唱所致而不具有语言学意义
    2. 在卷舌声母后常并入一七辙的ɻ̍ʷ,如 = ʂɻ̍ʷ˥˥˨
  6. 怀来辙:
    1. jæɪ与jɛ对立
    • 崖jæɪ˧˩ ≠ 爷jɛ˧˩
    • 鞋çjæɪ˧˩ ≠ 歇çjɛ˧˩
      1. jæɪ时常偏 [jɐɪ] 甚至 [jɜɪ];又(除零声母外)有时介音不清晰,偏 [æɪ],声母也连同偏龈后音,如读成 [t͡ɕæɪ˧˩~t͡ʃæɪ˧˩]
  7. 灰堆辙:
    1. weɪ在齿、龈、卷舌声母后常偏 [uɪ];在n、l后有时介音很松,偏 [ɵɪ]
    2. n、l后的weɪ有时读成开口呼的eɪ,如nweɪ˨˩˨读成neɪ˨˩˨
  8. 遥条辙
  9. 由求辙:
    1. 韵尾是缩唇的(ʊ),而不是像普通话的韵尾ʊ一样撮唇的
    2. ɜʊ的主元音ɜ时常比 [ə] 偏低甚至略前,jəʊ中的ə时常偏高,因此本文特意使用不同的音标
  10. 言前辙:
    1. 鼻音韵尾n、ŋ通常是无闻除阻(no audible release,u˧˩ wən˧˩ t͡ʂʰɻ̍ʷ˧˩ t͡su˦˥˥)的,即 [n̚]、[ŋ̚](同普通话),但在唱腔中也时常可闻除阻。后接语气词作衬字时,就是可闻除阻且发生连读(linking,ljɛn˧˩ tu˧˩)的了(如同普通话的音变),如[ɻən̚˧˩~ɻən˧˩] [ɻən˧˩‿ɐ˧](或 [ɻən˧˩‿ə˧])
    2. an与wan在双唇声母后也对立
    • 班pan˥˥˨ ≠ 搬pwan˥˥˨
    • 蛮man˧˩ ≠ 瞒mwan˧˩
      1. jɛn、ɥan、wan在l后对立,但lɥan常并入合口呼的lwan
    • 练ljɛn˨˩˨ ≠ 恋lɥan˨˩˨ ≠ 乱lwan˨˩˨(又读ljɛn˨˩˨)
      1. ɥan常偏 [ɥʊan]*2
      2. 双唇声母后的wan时常并入开口呼的an,如 = pan˥˥˨
  11. 人辰辙:
    1. wən在齿、龈、卷舌声母后常偏 [un]
    2. yn有人常偏 [ɥʊn]*3
    3. en、in、yn时常开口偏大,是 [ɜn]、[ɪn]、[ʏn],这可能是演唱所致而不具有语言学意义
  12. 江阳辙
  13. 中东辙:
    1. ʊŋ与人辰辙ən在双唇声母后也对立
    • 崩pʊŋ˥˥˨ ≠ 奔pən˥˥˨
      1. 音节ɻʊŋ与jʊŋ在阳平也对立,但ɻʊŋ˧˩多数人并入jʊŋ˧˩
    • 戎ɻʊŋ˧˩ ≠ 容jʊŋ˧˩
      1. ʊŋ时常开口偏大,是 [oŋ],这可能是演唱所致而不具有语言学意义

韵母对应规则

  1. 发花辙
  2. 梭波辙:
    1. 今文读音(literary reading,wən˧˩ tu˧˩ in˥˥˨)o
    • 古曾梗摄入声 → ɜ(只涉及双唇声母)
    • 其余 → ɔ
      1. 今文读音uo
    • 齿、龈、卷舌声母:
      • → ɻʷɜ(乜斜辙)【理论上,按《中原音韵》车遮韵,等字韵母也应是ɻʷɜ,但实际上ɻʷɜ仅一字,等字韵母是ɔ】
      • 其余 → ɔ
    • 软腭、零声母 → wɔ
      1. 今文读音e
    • 齿、龈声母:
      • 、讷、哪~吒 → ɔ
      • 其余 → ɜ
    • 卷舌声母 → ɻɜ(乜斜辙)
    • 软腭、零声母:
      • 古曾梗摄入声 → ɜ克黑
      • 其余 → ɔ渴合课禾等古合口呼今开口呼的字,京剧音是开口呼ɔ还是合口呼wɔ不明,似乎是开口呼ɔ】
  3. 乜斜辙:
    1. ie
    • 古蟹摄(《中原音韵》皆来韵非入声) → jæɪ(怀来辙)(只涉及软腭和零声母)
    • 其余(《中原音韵》车遮韵) → jɛ茄歇
      1. üe
    • 古宕江摄入声 → jɔ(梭波辙)略爵鹊削角却学
    • 其余 → ɥɛ雪决缺靴
  4. 一七辙:
    1. zhichishiri
    • 《中原音韵》齐微韵 → ɻi齿世
    • 其余(《中原音韵》支思韵) → ɻ̍
  5. 姑苏辙:
    1. u
    • f后 → ʋ̩
    • 卷舌声母:
      • 《中原音韵》姑苏辙合口呼 → u
      • 其余(《中原音韵》姑苏辙撮口呼) → ɻ̍ʷ除书
    • 其余 → u
  6. 怀来辙:
    1. ai
    • 零声母且《中原音韵》齐齿呼 → jæɪ
    • 其余 → aɪ
  7. 灰堆辙:
    1. ei
    • f后 → ʋi(一七辙)
    • nl后 → weɪ
    • 其余 → eɪ
      1. ui
    • 零声母(wei)且古微母 → ʋi
    • 其余 → weɪ
  8. 遥条辙
  9. 由求辙
  10. 言前辙:
    1. an
    • 《中原音韵》桓欢韵 → wan(只涉及双唇声母)
    • 其余 → an攀蛮
      1. uan
    • l后且《中原音韵》撮口呼 → ɥan
    • 其余 → wan
  11. 人辰辙:
    1. → 也可读合口呼nwən˨˩˨,但正音是开口呼nən˨˩˨
  12. 江阳辙
  13. 中东辙:
    1. eng
    • 唇音声母 → ʊŋ
    • 其余 → ən(人辰辙)
      1. ing → in(人辰辙)
      2. ong
    • 《中原音韵》小韵 → jʊŋ溶融(且是零声母)
    • 其余 → ʊŋ【注意等字的韵母不是齐齿呼jʊŋ】

声调(Tones,ʂən˥˥˨ tjɑʊ˨˩˨)

调值格局可视化*4:捺轴表示起点调值,撇轴表示终点调值;调类图示在图中的高度对应调值中点的高度,在图的左侧表示降调,右侧表示升调
完整单字调音高曲线(由unt发音)
  1. 阴平˥˥˨(调值552)
    1. 平的部分是主体。降的长度和程度可选,有时完全不降,就是 [˥]
    2. 在高调(阴平、上声)后常发生降阶(downstep,t͡ɕjɑŋ˨˩˨ t͡ɕjæɪ˥˥˦),即音高降低
  2. 阳平˧˩(调值31)
    1. 在低调(阳平、去声)前变 [˧] [˧˥]
    2. 古入声字在京剧中既可归阳平,又可像北京话一样派入四声,较为灵活。本文为简便,一律处理为阳平
  3. 上声˦˥˥(调值455)
    1. 凸调,因此和普通话的阳平(是凹调)很不一样;有时也有纯平调 [˥] 变体。为了体现这一特征,本文特意描写为˦˥˥而非˦˥
    2. 在上声前变阳平(同普通话)
  4. 去声˨˩˨(调值212)
    1. 介于 [˨˩˨] [˧˨˧] 之间
    2. 升的长度和程度可选。在结构末位常变短,只降不升,是 [˨˩] [˧˨];在非结构末位通常要升,升的程度可以更大
  5. 轻声˧
    1. 基本是中调,但调形多变,可平可降可升;并不像普通话那么短、轻
    2. 京剧中轻声很少,基本限于语气词

四声调值与其他四处*5记载对比:

  • 44、42、24、212——姜可瑜《关于京剧语音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1979)
  • 55、31、45、21——杨振淇《试论京剧韵白字音的四声》(1983)
  • 55、121、35、31——林焘《京剧韵白声调初析》(1988)
  • 55/54、21/231、35/45、31——许征《京剧韵白声调单字音及两字组实验分析》(2004)
  • 552、31、455、212——本文

参考文献

[1]罗常培. 京剧中的几个音韵问题. 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424–450.

[2]徐慕云, 黄家衡. 京剧字韵(第1版).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59.

[3]徐慕云, 黄家衡. 京剧字韵(第3版).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4]张清常. 有关京剧十三辙实际运用的几个问题. 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1963, (2): 145–151.

[5]姜可瑜. 关于京剧语音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京剧音系及其他.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 (1): 95-107

[6]杨振淇. 略谈京剧唱念的吐字、过韵、归音. 戏曲艺术, 1980, (2): 70–72.

[7]杨振淇. 试论京剧韵白字音的四声. 中国语文, 1983, (3): 71–76.

[8]杨振淇. 关于京剧音韵的几个理论问题——与《京剧字韵》的编著者商榷. 戏曲艺术, 1983, (2): 71–78.

[9]林焘. 京剧韵白声调初析. 王韫佳, 沈炯. 林焘文选.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198–211.

[10]杨振淇. 京剧音韵知识.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1.

[11]许征. 京剧韵白声调单字音及两字组实验分析. 多元文化, 2004, (4): 29–42

[12]许征. 京剧小生韵白声调实验分析——小生为例. 多元文化, 2005, (5): 157–169.

[13]于昕. 京剧音韵史研究. 广州: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14]史震己, 史冬莲. 京剧唱腔中衬字的音变规律初探. 中国京剧, 2013, (4): 49–51.

[15]史震己, 史冬莲. 京剧声韵五题(一). 中国京剧, 2014, (9): 66–67.

[16]史震己, 史冬莲. 京剧声韵五题(二). 中国京剧, 2014, (10): 53–55.

[17]史震己, 史冬莲. 京剧声韵五题(三). 中国京剧, 2014, (11): 66–67.

[18]史震己, 史冬莲. 京剧声韵五题(四). 中国京剧, 2014, (12): 74–75.

[19]史震己, 史冬莲. 京剧声韵五题(五). 中国京剧, 2015, (1): 60–61.


*1实际上,擦音x比塞擦音jq靠后的现象在官话中并不少见。

*2北京曲艺中常见。普通话的üan在介音处也有舌位后移的动作,但程度较轻。

*3北京曲艺中也常见。

*4调值格局可视化的方法以及配色方案由unt提出。

附:调类图示的通用配色方案。本文采用金、茶、草、靛作为四声的代表

*5徐慕云、黄家衡《京剧字韵》将四声记为55、213、42、35,所记实际上是武汉话(广)的调值,而非京剧调值,此处不录。

知乎专栏·凭风苑中的本文:京剧音系 – 知乎

One thought on “AWs-298 京剧音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