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记录了南北朝时期标准汉语的音系。这一时期的标准汉语一般称为早期中古汉语(Early Middle Chinese),因此切韵拟音J(Qieyun Reconstruction J)实际上就是早期中古汉语的拟音。J为拟音的版本号,代表2020年,来自unt的字母纪年法(Alphabetic Year Numbering)。
“废话少说,放码过来”(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切韵拟音J一改以往中古汉语拟音以音值和证据为导向的方式,而是以音系和工程为导向,“先码后文”地实现切韵拟音的流水线生产,同时展示工程音韵学、托梦音韵学的前沿进展。文章分成两篇先后发布:
- 音系规则和代码实现
- 语音描写和拟音说明
切韵拟音J已在《切韵》音系自动推导器中上线,可选择“unt切韻擬音J”后点击“加載”使用。特别感谢 思無邪SyiMyuZya 和 三日月 綾香 的帮助支持。
目录
音系规则和代码实现
因为音位、区别性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音系规则(phonological rule)等已在推导方案代码中用 /** ... */
式注释写出,所以下面直接摘录推导方案完整代码,但是把一些注释打开到正文中以便阅读。想阅读音系部分的人直接忽略下文代码部分,只看正文和注释部分即可。只想阅读音韵学内容的人请关闭本文。原始代码见unt_j.js。
本篇内容暂略,请见知乎专栏·凭风苑中的切韵拟音J:音系规则和代码实现
语音描写
本篇内容暂略,请见知乎专栏·凭风苑中的切韵拟音J:语音描写和拟音说明
拟音说明
一、从三C₁⁺ 韵到松元音
本章一律以平声赅入声。
1. 三等韵的分类
《切韵》音系音节分类的首要特征就是三等–非三等,今天我们知道了它们的差别在音节结构上——是否有滑音作介音。那么三等韵接下来要怎样划分呢?很多人只关心音值上的差异:三A、B韵的韵核是前元音,三C韵的韵核是非前元音。这种观察是肤浅的。一个更底层、更音系学的观察是,一部分三C韵具有特殊性:它们不和锐音声母相拼。这部分三C韵称作三C₁
三等韵的5条原则是:
- C₁
类 ⇔ 不能拼锐音声母*4 - A类或B类 ⇔ 有重纽
- A类 ⇔ 和钝音声母相拼的音节在韵图中列在四等
- A类 ⇔ 和唇音声母〈帮组〉相拼的音节在汉越音(越南语汉字音)中龈化(alveolarize,越南语的明母重纽
A类为什么会变成d?) - C₁
类或C₂ 类 ⇔ 所拼的帮组爆发音在后世擦化(spirantize)〈轻唇化〉
重纽的定义是:同一个三等韵下存在声母、开合、声调相同的两个音节的现象。现在我们知道这种对立是发生在介音上,并且将两类音节按照第3、4条规则分为A、B类。重纽现象只发生在钝音声母后,锐音声母后没有这种对立,不过上表中A、B类拼锐音都写成“+”。
特别地,侵韵和盐韵只在ʔ〈影母〉有A类(且和影母B类对立),其余钝音声母后只有B类(盐韵溪母、群母《广韵》有3个A类字,不可靠)。这个状况就像清末民国北京话ai韵只在零声母有齐齿呼(崖yái,为什么周杰伦与费玉清的《千里之外》中的「崖」同时出现了yái和yá两种读音?),其余声母后只有开口呼、合口呼。很好理解,这是因为没有声母时音节首对介音的承载能力更强。祭韵则事实上在所有声母后都没有重纽对立(疑母《广韵》有对立,不可靠)。表格中我们径直把侵、盐、祭韵放在A、B韵里。
根据第1、2条规则可列出如下拼合关系:
锐音 | 钝音 | |
---|---|---|
A类 | ± | + |
B类 | ∓ | + |
C₁ | − | + |
C₂ | + | + |
不仅A、B在锐音后是互补的,AB和C₁
在继续讨论三等韵的分类之前,我们需要先解决那些不合原则的韵。
清韵和庚三尽管韵目不同,但从互补关系上看是一对重纽,所以“有重纽”在表格中加括号;清韵是A类,庚三是B类。庚三虽然有锐音,但仅限卷舌咝音〈庄组〉后,而且是和庚二互补的,所以“拼锐音”在表格中加括号(同时,和清韵也是互补的,所以不违反锐音重纽)。臻韵和真韵、欣韵互补,是卷舌咝音〈庄组〉后韵核r化的变体,它可以是AB类也可以是C₂
之、鱼、欣、严不拼唇音声母,从互补关系上看分别是尤、虞、文、凡对应的“开口”韵,而且之、鱼的韵核是非前元音,指向C₂
2. 不合原则的三等韵:蒸韵和幽韵
蒸韵在《切韵》的常见传世增订本《广韵》中没有重纽对立,但在宋濂跋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通称《王三》,故宫博物院藏)中是有的,影母入声有“忆”(扵力反)、“抑”(扵棘反*5 )两小韵对立。“抑”小韵在《广韵》中被并入“忆”小韵,于是没有重纽对立了。敦煌《毛诗音》残卷中的反切高度区分ABC类,也显示“忆”和“抑”不同类,说明《王三》的该重纽对立是可靠的。《王三》蒸韵只在影母有重纽,这和侵韵、盐韵的情形一样。
对于其他声母后蒸韵的归类,我们需要参考《毛诗音》。《毛诗音》蒸韵的分布情况如下:(《切韵》蒸职韵「忆抑」的重纽对立是否可靠?)
B | C | |
---|---|---|
帮组 | + | |
锐音(除庄组外) | + | |
锐音(庄组) | + | |
见影组开口 | + | + |
见影组合口 | + |
《毛诗音》见影组开口的对立除了影母入声“抑”(B)和“亿檍”(C)外,还有见母入声“棘”(B)和“亟”(C)。帮组后的蒸韵是B类,确实符合它后世不轻唇化、在汉越音中也不龈化的现象。但是,《毛诗音》的B–C重纽违反了第2条原则,本文不能接受。不过考虑到现代标准汉语ing的实际音值也变化多端,就好理解了:就算蒸韵见组开口真的是A类
从音系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认为“抑”小韵以外的所有蒸韵在底层都是A类,随即被ŋ后拉变成A̠类。在唇音和唇化声母后,A̠类的介音
幽韵同样在《广韵》中没有重纽对立,但在敦煌唐写本《切韵》残卷S.2071(通称《切三》,巴黎国家图书馆藏)和《王三》中有晓母平声“飍”(香幽反,又风幽反)、“烋”*6 (许彪反)两小韵对立。“烋”小韵在《广韵》中被并入“飍”小韵,于是没有重纽对立了。根据《王三》可系联出帮组和“烋”小韵是B类,其他见影组A类。《毛诗音》反切尽管只有5字,但显示出相同情形(其中的“休”可能就是“烋”):
A | B | |
---|---|---|
帮组 | 缪 | |
见母 | 樛赳纠 | |
晓母 | 休 |
帮组后是B类、见影组后一般是A类,这个情形和蒸韵是一样的。或者说,幽韵本来就和蒸韵一样:韵核是i,韵尾是软腭音。帮组后幽韵是B类不仅使“彪”不轻唇化,r介音还很可能加速了“彪”的裂化,今韵核是低元音,就像“帅”ʂʷi᷇〈生母脂韵合口去声〉的裂化一样。幽韵锐音的缺失(只有两个不可靠的字)并不威胁A、B类的归属,因为幽韵辖字本来就少;韵图把幽韵统一列在四等,和尤韵合并,可能是后人失去重纽对立后的一种重分析。我们干脆和蒸韵一样算A̠、B̠类。
3. 不合原则的三等韵:麻三和戈三
麻三和戈三的状况和其他三等韵都不一样:
锐音 | 钝音 | |
---|---|---|
麻三 | + | − |
戈三 | − | + |
而且它们都不拼唇音声母,无法用后两条原则判断是AB还是C。不过我们知道戈韵韵核的实际音值是非前元音,所以它不是A、B类,仅此来看戈三像C₁
麻三和戈三在A、B、C的分类面前呈现一种无性别(agender)状态,在哪一类上都不显“性”,所以本文专门新增一类:麻三和戈三是C₀
锐音 | 钝音 | |
---|---|---|
三C₀⁺ | 无对立 | 无对立 |
三C₁⁺ | 无对立 | 有对立 |
三C₂⁺ | 有对立 | 有对立 |
0、1、2恰好有了新的含义:对立的级别(class)。
至于戈三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化方向,则对南北朝标准汉语的构拟没有任何价值。是前–高化还是后–高化本文也毫不关心——三C介音到中古晚期前移,C₀
4. 三等韵的分类da Capo*7
现在可以重画三等韵的分类表了。由于三Cᵢ⁺
这时,C₁⁺
这一格局和现代汉语太像了:
-∅ | -ng | -n | -w | -j | |
---|---|---|---|---|---|
高 | i ü ï u | ||||
中 | ie üe e uo | ing iong eng ong | in ün en un | iu ou | ei uei |
低 | ia a ua | iang ang uang | ian üan an uan | iao ao | ai uai |
现代汉语的是开音节韵核有三组韵核,闭音节韵核只有两组,开、闭音节韵核占据的元音空间不同(梦YM1-J7.1,见本文附录)。从韵辙(十三辙)看,开音节的前后元音不能通押(i不能押
5. 三等韵的介音
由上述讨论,本文指定钝音后的A、B、C三类都是不同的介音。以往有人根据如下互补关系而把A和C合并(因为都不是r音),或是把B和C合并(因为都是非前元音音色):
锐 | 央 | r | |
---|---|---|---|
A | + | − | − |
B | + | + | + |
C | − | + | − |
是没有必然道理的,正如我们不把现代汉语j组辅音并入g组、zh组、z组中的任何一者(尽管它们都和j组互补):
锐 | 央 | r | |
---|---|---|---|
j、q、x | + | − | − |
zh、ch、sh | + | + | + |
g、k、h | − | + | − |
我们完全可以把特征的方向翻转以使3种介音“变得”没有交集:
钝 | 前 | r | |
---|---|---|---|
A | − | + | − |
B | − | − | + |
C | + | − | − |
不承认第三种介音和不承认第三种性别一样是刻板、倒退的。
B类介音是r音,可能的选择有ɹ、ɻ、ɹj、j˞,本文直接写ɹ。不用ɻ的原因是它要更像
C类介音的痕迹最弱,本文拟作是和声母同部位的近音。对唇音来说,就是双唇近音
A类介音是j,无需讨论。它和以母是同一个音素。这3类介音的对立对母语者而言并不困难,例如黄雀飞(私人通信)指出
以上说的是钝音后的情况。卷舌和龈腭锐音后的三等介音理论上也是同部位的近音ɹ或j,但那些咝音〈庄组和章组〉已经是塞擦音了,它们不再多余带一个介音。日本汉字音也显示着这一点。这在汉语中也丝毫不奇怪,上海话的研究已经表明上海话的龈–腭音后没有介音,黄雀飞作为母语者也早就指出邵阳话龈–腭音后没有介音。认为
齿龈音〈精组〉后的介音不能省略,因为要和非三等字区分(如“速”súq和“肃”sɹúq)。尽管精组三等在韵图都列在四等,但根据日本汉字音和梦(YM1-J8.10-1,见本文附录)来看,精组三C₂
(精组后) | 三AB | 三C₂ |
---|---|---|
开口 | j | ɹ |
合口 | ɹʷ | ɹʷ |
“撮口呼”的特殊倾向我们再熟悉不过了,看现代标准汉语老派口音
细 | 洪 | |
---|---|---|
开 | jɛn | an |
合 | ɥan | wan |
一些不分“决、角”的冀鲁、中原官话
细 | 洪 | |
---|---|---|
开 | iə | (ɯ)ɤ |
合 | yɤ~yo | uɤ~uo |
(简言之,其
都呈现出这种齐齿呼独立,而撮口呼同开口呼、合口呼的状况——只不过这一语音事实经常被刻板且不负责任地无视。
6. 松紧元音
回到韵核。三C₁⁺
- 谴 /kʰjɜ̄n/ → [kʰje᷇n]
- 骞 /kʰɹɜ̀n/ → [kʰɹên]
- 建 /kj̈ɜ̄n/ → [kj̈ə᷇n]
如果声母是锐音,那么直接实现为前元音(这就是锐音不拼三C₁
- 箭 /tsjɜ̄n/ → [tsje᷇n]
- 战 /tɕɜ̄n/ → [tɕe᷇n]
- 展 /tɹɜ́n/ → [tɹe̋n]
三C₂⁺
脂、蒸、幽的韵核是i,尤、东的韵核是u,无需讨论。之韵是和三C介音同部位的ɨ。
7. 二合元音:支、鱼、虞、钟
支、鱼、虞、钟的韵核在早期中古汉语里是前响二合元音
正因为是二合元音,所以它们在锐音后不需要介音就能对立了。
至于这组元音是
8. 二合元音:清韵、阳韵
上面说到清韵和庚三是互补的,但清韵、阳韵在卷舌塞音〈知组〉后有对立,如“贞”(清韵)、“张”(阳韵)的对立。因为锐音后不分辨三等的几类介音,所以这个对立不能靠介音,只能靠主元音或韵尾,“贞”、“张”的音位可能有几种方案:
- /tɹɜŋ、tɹaŋ/
- /tɹiɛŋ、tɹaŋ/
- /tɹiæŋ、tɹaŋ/
- /tɹaŋ、tɹɑŋ/
- /tɹajŋ、tɹawŋ/
- /tɹaŋ、tɹaɴ/
首先观察到《切韵》清韵和庚韵是分开的,暗示着清韵更高,于是可以有方案1,/tɹɜŋ/(音节首是锐音,实现为
绕过清韵,先看阳韵和庚三要怎样处理。如果把庄组庚三移至庚二(因为互补,见上文),那么阳韵和庚三就互补了。如果把它们都处理成
[ɑŋ] / 锐音声母__
[aŋ] / 钝音声母 + 锐音介音__
[ɑŋ] / 钝音声母 + 钝音介音__
在锐音介音后实现为前元音,在锐音声母后却实现为后元音,这大有问题,说明阳韵和庚三不能处理成相同的韵核。阳韵的非前元音性必须是韵核自带的(或者按照上面方案5、6,是韵尾自带的),而不能靠介音;但同时,它的韵核又不能是独立的
清韵的方案3获胜。清韵和阳韵的韵核分别是
9. 轻唇化和知组塞擦化
(未完待续)
附录
梦(YM1-J7.1)
(7:40)想怎样用分子轨道图来画现代汉语元音:
梦(YM1-J8.10-1)
(6:18)在一个废墟般的园林中,我遇到一位friends(兽娘)*A 。我把她带到屋子里,然后她念,“松”(松树;三等)是
*3-1 A、B的命名提出于周法高《广韵重纽的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三本,1945),C的命名提出于周法高《古音中的三等韵兼论古音的写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九本,1948),C₁、C₂
的命名提出于周法高《论上古音和切韵音》(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3卷第2期,1970)。 *3 “⇔”的意思是等价。
*4 《王三》“抑”小韵切语漫漶不清,这里使用《切韵》增字本残页(S.6013,大英图书馆藏)、项元汴跋唐写本《刊谬补缺切韵》(通称《王二》,故宫博物院藏)和五代本《切韵》(P.2014,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的切语,它们的“抑”小韵都是独立的。孙愐《唐韵》残卷也分“忆”、“抑”,但“抑”小韵缺损。
*5 《切三》作“𠇾”,《王三》《王二》作“休”。《王三》注“加‘火’,失”,可能是王仁昫认为《切韵》作“烋”是错的,去掉了“灬”。
*6 da capo是音乐术语,意思是从头再次演奏。
*A 动画《兽娘动物园》中的拟人化野生动物。
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