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s-291 童话9则

一 ㄭ的独白

别人都是舌面元音,社会也只接受舌面元音;现在正字法发达了,就算是前元音也可以加上umlaut变音符号变成后元音,后元音也可以这样变成前元音。可我呢,我是舌冠元音,纯粹的、完全没有舌面作用的舌冠元音。我这样的舌冠元音就从来都难被别人接受——他们要么简单粗暴地认为我是而无视我,要么因为听上去像就把我视为一个不前不后的,更有甚者直接用音节擦来把我污名化。

Continue reading “AWs-291 童话9则”

AWs-268 新老派普通话的宽严式记音(含儿化韵)

2024前言

本文最初于2019.4.22发布在知乎,之后又经过了一些修补,如今应该可以称得上是对普通话较为客观、中立、准确、规范的标音了。客观,是指本文作者unt虽然身为普通话母语者,但并不依个人语感来标音,而是综合考虑普通话母语者群体的感知以及一些实验事实;中立,是指本文所描写的对象并不倾斜于普通话的某种时空局域变体;准确,当然是指本文对语音的描写准确;规范,则是指本文对国际音标的使用符合国际音标的最新规范。

不过,在阅读本文、参考文中的标音之前,读者必须先清楚这样几点:一、国际音标对语音进行精确转早已不是语言学界的追求,它甚至是无法实现的,而本文这样去做仅仅是基于本文的特殊目标,即尽可能详尽地展示普通话的语音;这并不是一般的语音学关注的内容,也不是读者应该纠结的内容。二、标音的宽严是相对的,本文的式标与平均水平相比实际上已经是很严的标音了,但是在本文里只好用式标称呼之。三、新老派是相对的,一个人可能一些音偏老、另一些音偏新,一个年龄的群体里也会有人偏老、有人偏新。四、单念时的发音(citation form)跟在实际语流中的发音可以差别巨大,本文只以前者为描写对象。五、很多时候音标的选用是不唯一的,例如ou本文的严式标音为 [o̜̽ʊ̯],于是宽式标音简化作 [oʊ],可是它写成等价的 [ə̠͗ʊ] 也完全可以,那么宽式标音简化作 [əʊ] 也并非不可理解。

过去有些读者对式标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并希望从本文中获得某种认同和满足。必须指明:这并不是本文希望提供给读者的,实际上也提供不了。以下为原文。

前言

本文的初衷是用宽、严式记音分别描写普通话的语音,但说到严式记音就不得不考虑口音差异:普通话继承自新国音,而新国音起源于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的第五次大会(决定改以京音为标准),如此算来,普通话的语音史已近百年。这百年间,普通话的语音发生了些许变化,个别变化甚至影响到音系层面。于是,描写语音时,不同时期的口音不能一概而论。

Continue reading “AWs-268 新老派普通话的宽严式记音(含儿化韵)”

AWs-278 2010年代unt韵文中言前辙的统计考察

曲艺十三辙中的言前辙即an、uan、ian、üan这4个韵母。其中,an、uan、ian的音值一般被写成 /an/、/uan/、/iɛn/,但üan的音值一直备受争议:有认为是 /yɛn/ 而同ian押韵的,有认为是 /yan/ 而同an、uan押韵的。王福堂[1]说:

就笔者所接触到的北京话来看,符合语言事实的是第二种看法。……持第二种看法的少数作者能不为语言中表面上的不平衡现象所迷惑而确认事实,跟他们大多长期生活在北京,有条件随时验诸唇吻,恐怕是有关的。

本文放弃语音学的角度,而是从传统音韵学的角度考察unt韵文中的言前辙,以期证明unt普通话口语中这4个韵母的分合。

Continue reading “AWs-278 2010年代unt韵文中言前辙的统计考察”

AWs-286 倪萍荣成话小品《天气预报》全文和记音

1990年中央电视台《荧屏心相印》特别文艺晚会上,倪萍用山东荣成方言表演了一段天气预报。这段小品一下子火遍全国,好评如潮,初到中央台的倪萍由此一举成名。

2018年赵忠祥和倪萍做客北京电视台《记忆》讲述二人搭档的经历,赵忠祥评价道:那个小品说实话,场内场外,包括我们内行在内,当时都笑成一片。就觉得真行,这人真行,真大胆儿

Continue reading “AWs-286 倪萍荣成话小品《天气预报》全文和记音”

AWs-285 止衄——unt的高效止鼻血法

衄,《说文》曰出血也。从血丑,《广韵》女六切(ɳẅuk)、如六切(ɲẅuk)两读,普通话音 [ny˥˩]。


冬天快要过去了,身在北方享受着西北风和暖气带来的双重干燥的朋友们,是否会面临时不时流鼻血的困扰呢?

Continue reading “AWs-285 止衄——unt的高效止鼻血法”

AWs-206 《图兰朵》中的主导动机

歌剧中主导动机(leitmotif)的概念由德国最著名的歌剧音乐家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 1813–1883)提出,贯彻着他的整体艺术品(Gesamtkunstwerk)思想。虽然一般只在讨论瓦格纳的歌剧时,我们才会使用某的动这一说法,但是不难发现,瓦格纳的前人与后人的歌剧作品中,也都有反复出现的动机或主题的存在。例如,卡尔·马利亚··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于1821年创作的《魔弹射手》(Der Freischütz)就使用了主导动机(或说主题),其序曲中也有对主导动机的总结。自瓦格纳在自己的歌剧中将主导动机的使用系统化且广泛化以来,作曲家也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自己的歌剧中引入了主导动机。当然,贾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的遗作《图兰朵》(Turandot)也不例外。

以往,人们大多关注的是《茉莉花》那段旋律,也就是图兰朵的动机在剧中的使用,而对其他动机的说明较少。我试图从主导动机的角度出发,寻找《图兰朵》中多次出现、贯穿剧情的动机,并探寻动机的意义,起一个小标题。

Continue reading “AWs-206 《图兰朵》中的主导动机”

AWs-284 相声贯口《八扇屏·莽撞人》音韵文本考(附全文拟音)

相声《八扇屏》中的《莽撞人》一段是相声贯口之经典。unt为录制中古汉语拟音版《莽撞人》,对其进行了文本和音韵的考证,故成此文,作为视频的副产物。

Continue reading “AWs-284 相声贯口《八扇屏·莽撞人》音韵文本考(附全文拟音)”